最近一个好朋友收到了一家创业公司CTO的Offer,工资好像挺不错的。他来问我想不想去。
目前在阿里做技术专家,团队很小。他的主要作用是技术进攻,所以他担心自己能否守住。
两年前在两家创业公司做CTO,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身边有一大批CTO朋友,经常和他们交流。我甚至成立了一个初创公司首席技术官俱乐部:
基本上,北京知名创业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都在这个群体中,IT届的扛把子左耳朵耗子叔也在。.
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朋友该不该去,最后基本帮他做了决定。
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下,程序员到底该不该去创业公司做CTO:
# 1.程序员去创业公司做CTO会遇到哪些坑?
1.低薪高股权坑
创业公司会抛出让CTO选择低薪高股权比例的进入方案。创业公司希望找一个能懂产品技术管理,能自己编代码的超人,但创业公司真的没钱。
以我朋友为例,据说合同总额400万,300多万是期权,现金部分60左右。我身边很多创业公司的CTO,之前在BAT的工资基本减半。当然,如果老板老实,股份不耍花招,也是正确的选择。
但事实上,身边不少朋友的遭遇说明一个残酷的真相:创业公司股份不玩猫腻,基本是小概率事件。
很多老板都在费尽心机,想在期权这件事上给员工设下陷阱。不要说公司做成的概率很低,就算成为上市前被洗的朋友,也不在少数。
还有很多公司的选择,签了等于不签。要么行权价格虚高,要么没有退出条款,要么确认权利的条件模糊。
最牛逼的是:上市前换公司主体。那个想哭而不流泪的人。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期权最重要的是:老板的良心。跟错了人,公司发展再快,做得再好,都没用。
2.和CEO是否对路,是否能获得CEO的信任
CTO的直接上级肯定是CEO(向首席运营官汇报的CTO很少,这种直接建议是不要去的),创业型CEO是一个特别焦虑的群体。
也很容易理解。创业公司总是在为生存而挣扎。CEO是公司法人。如果融资失败,会有很多麻烦。每个月的发薪日是创业公司CEO压力最大的一天。
莉莉斯的王信文曾经说过:打工的时候最盼望的是休息日,创业当老板了最怕休息日,员工休息老板同样要发工资。
曾经自己创业,我理解CEO的焦虑和不安,但这种情绪给CEO和CTO的沟通制造了障碍。要求CEO又快又好,CTO要考虑团队的实际情况、技术发展现状等因素。
几次碰撞后,蜜月期很快就过去了,CEO会觉得这个哥们儿不顺眼,甚至不值钱,半年后可能就要换了。
很多空降过来的CTO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不满足于如何当老板。他们仍然面临着旧团队的抵抗,他们很快投降或自愿离开或被解雇。
3.招不到合适的员工
很多程序员在BAT已经达到P8级别,空降小公司做CTO。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建一个有自己技术吸引力的团队。但是经过实际操作,他们发现以前的下属挖不动,外人也招不到。
如果还按照之前大厂的用人标准,严格设限,很快就会遭遇无米下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对于选择创业公司还是非常谨慎的。毕竟大公司的福利、晋升制度、培训制度都比较完备,创业公司恐怕除了梦想什么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可以招聘一些以前的下属(你以前有更好的员工),要么可以降低标准,招聘一些能工作的人。
4.留不住优秀的员工
创业公司留人真的很难,谁知道是谁干的,更别说CEO的管理能力不是很强,简直就是灾难。
能不能只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一些培训体系(创业公司外部资源少),跟随你的员工能不能有一些成长,能不能在CEO的无理要求下保证大家的利益?
这些都是可能的命题,但都需要一个问题来解决。否则,这个花了几个月才勉强建成的团队很可能在半年内分崩离析。
二.程序员去创业公司做CTO需要哪些能力?
程序员擅长技术,而CTO需要很多其他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四个重要的飞跃。这也是每个技术经理需要跨越的四个障碍。
1.第一个跃升,叫责任跃升
初创公司首席技术官的主要职责是:
平台规范:与技术经理/架构师/程序员构建一个通用的软件平台。
提高效率:提高技术团队的工作效率,打造技术团队文化。
资源关联
调:管理和协调公司各个部门占用本部门各条线的资源> 教练技术经理/架构师,提升技术经理的管理能力,提升架构师的业务思维
> 参与商业决策
> 确定对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
我刚担任创业公司CTO时,团队遇到技术困难,习惯于上阵去解决。问题是解决了,回头发现团队的产出反而慢了。原因很简单,关键的技术决策、规划、资源协调、培养下属、商业决策等工作都被耽误了。
CTO需要对技术团队业绩负责。当团队规模变大,除非问题真的只有你能解决,否则不能轻易陷进去。承担新的责任,很重要。
2.第二个跃升,叫业务跃升。
要实现这种跃升,先做到四个理解:
从用户价值视角去理解业务:业务必须为用户价值服务,需要洞察用户真正需求。
从用户视角去理解业务:用户从哪来,整个流转过程做了哪些事、用户使用业务的具体场景是什么?
从商业视角去理解业务:业务方向跟公司的商业战略是否一致,怎么通过业务流程赋能商业腾飞?是降本增效还是增大投入取得突破?
从产品视角去理解业务:产品怎么完成对业务的支撑?开发哪些产品重要,哪些没那么重要?
这四个理解,又可以称为:业务洞察力。
CTO需要提升对用户的理解、具备基础的商业知识和一定的产品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对业务的驱动中,最终培养出卓越的业务洞察力。
这就是第二个重要的跃升:业务跃升。
3.第三个跃升,叫战略跃升
CTO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什么是战略决策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不是有很多天才Idea,每个Idea都可以颠覆世界。
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能决定不做什么。
只有真正理解了用户、业务、商业、产品,才能做出最重要的关键决策。进而才能具备战略决策能力。技术团队是成本团队,资源用在哪,资源投入的多少,都需要决策。
拿阿里举例:阿里要求P9管理者要具备一年的战略决策能力,P10要具备三年的战略决策能力。
能不能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做好CTO第三个重要的跃升:战略跃升。
4.第四个跃升,叫沟通跃升
CTO需要和不同部门协调资源、推进合作、判断需求,有时候可能还要做跨公司的沟通。这个过程,真正理解其他部门/公司的需求非常重要。
有时候,技术人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会有沟通困难的感觉,甚至相互都觉得对方不能理解自己,其实往往是沟通语言上出了问题。
对于CTO而言更困难的是如何跟老板沟通。前几天,和几个做安全的技术VP聊天,大家谈到一个问题:企业的安全投入力度怎么控制。
一个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安全防护这件事很头疼,不出事老板觉得团队没什么价值,出事了老板也会觉得团队没什么价值。其实不仅是安全团队,只要是技术支撑型团队,遇见不是技术出身的CEO,都有可能存在这种困境。
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结论是:这必须有一个能向上做好管理的CTO。他需要能用老板听得懂的语言,告知投入的必要性,并获得老板的支持。
创业公司CTO如果不能做到和老板的良好沟通,结局一般都会暗淡出局。
这就是第四个重要的跃升:沟通跃升。
三.去之前要考虑哪些事情?
1.能否承受长时间的低薪资
曾经有一次我降薪一大半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为了多拿股份),本以为自己不会在意,但之后很长时间都处于纠结的状态。
而这种纠结让我的心态和行动都受到了影响,很快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但老板自然不会理解我,毕竟股份给得多对不对?
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薪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坚决不要加入,毕竟一旦做出选择最起码要奋斗一年甚至好几年。
2.是否足够了解你要跟的老板
选择创业公司,老板的价值观一定是压倒一切!
大厂的价值观一般都还不错(当然不排除一些特例),而创业小公司可真叫一个良莠不齐了。
一个曾经的下属,加入一家手游公司。老板承诺给5%的股份,签完合同后,老板说股份需要董事会签字,先把合同收回去。拼死拼活干了2年,这家公司可是估值10亿了,可这哥们的股份合同却再也看不见第二眼了。
没办法,最后他黯然离场,老板说好的一起奋斗一起吃肉,到最后可能是老板吃肉你喝西北风。
别以为这是特例,我身边还有不少类似例子。正是因为一些创业公司老板价值观不正,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加入创业公司,认为股票期权都是废纸!
那怎么对要跟的老板做出判断呢?多和他聊天,看他谈的是行业格局还是捞钱、看他关心的是用户还是收入。
另外有可能的话找内部的老员工聊一聊,老板是否一诺千金、是否对兄弟们有基本的仁慈之心,他们会告诉你真相。
什么,这家公司创立好几年了一个老员工都没有了?那你还想什么,肯定不能去了!
3.失败了有没有退路
创业这件事99%都不会成功,所以踏上创业这条路,你还需要考虑失败后的路怎么走。
很多创业公司CTO,在连续加入几家创业公司之后,年纪也大了,这个时候累了厌倦了却发现大厂再也回不去了,只好继续创业。
很显然被迫继续创业和最初要改变世界的心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少人陷入了纠结、焦虑、挫败中。
所以一定要给自己留好退路,大厂朋友或者领导的关系不能断,要维护好。另外要不断扩大技术或者管理影响力(写技术博客、参加技术大会、出书),这些在关键时刻都可以带飞你。
我的例子也说过好几次:2015年-2020年,创业失败了,加入三家创业公司也全部失败了。去年想回大厂,投简历却无人问津,最后是我写的公众号文章让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看见了,迅速聊了聊一拍即合加入网易。
最后唠叨几句:
打工人的职场终点很难是大厂,但创业的确需要谨慎,技术人无论是自己做CEO还是和人合伙做CTO, 最关键的其实是对人性的把握,而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能力。
今天这篇略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打工人不易,愿每一个打工人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