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宁keep大学经历,王宁keep个人经历

  

     

  

  燃财经(ID:rancaijing)原创   

  

  作者|唐亚华   

  

  编辑|韦嘉   

  

  最近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获得了新偶像李习安的人气,对了,他代言的运动品牌Keep也迎来了一波下载高潮,每天跟着李习安打卡成了一群“现任女友”的日常。   

  

  其实早在2017年,李习安就成为Keep的第一个“锻炼者”,合作推出了健身课程。借助这部热播剧,Keep和李习安推出了“现女友7天发展打卡团队”活动,通过李习安Keep独家视频、粉丝福利等多种形式吸引用户加入运动打卡。   

  

     

  

  响应成功的投注代言人,成立于2015年的Keep以1.2亿美元创下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金额的纪录,在小众健身领域聚集了2亿用户,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创业公司。   

  

  然而,对于工具应用来说,如何实现盈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这类APP通常拥有大量用户,但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大难题。具体到健身领域,咕咕,越跑圈,越跑圈等。也面临着与Keep相同的挑战。   

  

  燃财经(ID:rancaijing)了解到,除了Keep,Keep目前的业务线包括三条。   

  

  除APP外,增加了城市和家庭两个场景,并推出了Keepland线下的运动空间以及包括服装、家用跑步机等设备和轻食在内的运动产品,希望从“吃、穿、用、练”的全场景来合约用户需求。   

  

  目前Keep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部分,包括体育产品收入、广告收入、APP会员和Keepland体育空间。Keep合伙人、副总裁刘东介绍,Keep第一大收入来源是体育消费产品;其次是广告收入;收入贡献的第三部分来自线下商店Keepland。   

  

  很多长期专注健身的投资者的普遍共识是,Keep在低成本获取用户、教育小白用户、提供专业在线内容、运营社区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因此广告是最成熟的实现方式。   

  

  同时,向线下和体育产品拓展也是延伸公司生命线的常规方式。但拥有强大互联网基因的Keep,必然会遵循线下运营逻辑,面临与细分领域多年积累的玩家正面竞争。   

  

  目前,Keep的各种现金运营都处于探索期,寻找和验证业务模式的可行性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增加服务场景探索商业化   

  

  Keep上一次成为“网络名人”是在2017年3月,当时苹果CEO库克出现在Keep总部,Keep创始人王宁送给库克一个编号为“8000万1”的纪念版Keep瑜伽垫,这意味着库克是Keep的第80位用户。   

  

  Keep花了两年时间才达到这个用户量。   

  

  Keep的出现源于王宁自身的强烈需求。90后,王宁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自己创业之前,他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才凑齐了一套减肥的健身材料。王宁用了一年的时间,把体重从170斤降到了130斤,于是他决定做一个产品,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以基础化、标准化、移动化为目标。   

  

  2015年,Keep for小白人群首次邀请4000人进行内测。不到三个月,这个数字变成了200万。内测初期,Keep运营团队在部分流量较高的百度、豆瓣群体中连载高质量健身体验帖,培养了固定用户。产品APP正式上线时,各方同时引爆,iOS频道的Keep日下载量一度达到4万多。   

  

  精心挑选的原创内容积累了Keep的原创资产,获得了一批高粘性用户。引导用户打卡分享、精准量化卡路里燃烧、帮助制定阶段性目标等。都起到刺激用户粘性的作用。   

  

  截至目前,Keep已获得6轮融资,其中2018年7月D轮融资1.27亿美元,创下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金额新纪录。   

  

     

  

  保留以前的融资   

  

  截至2019年5月,Keep日活600万,月活4000万。目前,用户总数已经超过2亿,一   

  

  Keep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商业化并不容易。   

  

  首先,继续赌电商。2015年,王宁曾经说过,电商业务的成败将决定Keep的生死。如果Keep不能在2016年转型为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那么Keep就没有机会了。   

  

  2016年4月,Keep上线销售围绕运动的商品。但是Keep产品SKU不多,入口隐藏在一个二级页面,不足以支撑商业化。   

/p>   

2018年对于王宁和Keep团队来说,是面临重大抉择的一年,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来思考到底是专注线上还是增加服务场景。

  

“我们到底是专注线上只做APP,选择一个更短的价值链条来服务线上的用户呢,还是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围绕APP,增加更多的服务场景和载体,把整个运动服务做得更专、更深。我们深知,这条新的路十分艰难”,王宁表示。

  

最终,Keep选择了后者。

  

# 运动消费产品为最大营收

  

Keep合伙人、副总裁刘冬对燃财经表示, 做出决定后,Keep在APP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场景,分别面向城市和面向家庭。

  

针对城市场景,2018年3月,Keep在大望路华贸中心开出了第一家线下店Keepland,平台自研和第三方课程超过了19个品类,数据打通线上线下。它其实是一个智能化的健身空间,有教练+线上课程屏幕指导,按次预约付费。学员的心率等数据都会回传到APP上,20人左右的小团体课还能兼顾社交属性。

  

面对家庭场景,Keep尝试了智能化的硬件。第一款产品是Keep跑步机,它可以实时联网到云端,把跑步数据上传到Keep云端服务器。围绕这些新场景,Keep做了很多运动消费品,包括智能体脂秤、运动服饰、器械,还有户外的装备、生活用品等。2019年,Keep发布了手环、健走机和动感单车、轻食三大产品,覆盖用户“吃、穿、用、练”四个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Keep的营收构成来看,目前主要来自四部分,包括运动产品收入、广告收入、APP会员、Keepland运动空间。

  

刘冬表示,目前Keep第一大营收来源是运动消费产品。其次是广告收入,APP的商业化进展比较顺利。第三部分收入贡献来自线下店Keepland,目前这部分已经实现盈利。

  

“Keepland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15家,服务超18万用户。单月最活跃的用户,一周上97节课,几乎每天可以刷三节课。”刘冬告诉燃财经,“每周五晚上10点,Keepland会发布下一周课程,这个时间被用户戏称‘黑色星期五’,用户会在手机前等待Keepland课程的刷新。我们最快和最热门的一节课19秒售謦。”

  

在多名投资人看来,Keep最大的优势在于聚集了粘性极强的大批用户,广告是最为成熟的一种变现方式。

  

动域资本黄一帆表示, 目前Keep具有明显的流量优势,广告变现会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因为互联网流量的广告变现是经过长期验证的成熟商业模式。

  

英诺天使基金投资总监何康瑞也认为,过去健身房的强销售模式对用户伤害太深,而Keep建立了一个线上社区,扫盲式的健身知识教育了很多小白用户,最大的优势是已经有很强的流量和用户矩阵。

  

至于另外的一些商业化尝试,有投资人表示还有待时间检验。

  

“目前这几方面其实都是Keep的探索,他们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所以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并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可行。”一位匿名投资人分析。

  

# “跨界经营”面临挑战

  

“按照正常的思路来看,一个互联网公司汇聚这么大的流量,首先要思考的是怎么样才能延长公司的生命线,第一步肯定要造血,就是要变现。Keep做得比较好的是,一直在围绕着自己的核心用户去做增值服务,帮助用户去更好的健身。”何康瑞表示。

  

在探索过程中,Keep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Keep提供的数据,Keep运动消费品在天猫体育运动品类店铺排前六,在京东排前三名。跑步机一年累计销售6万台,瑜伽垫和泡沫轴也是爆款产品,单品排名都在前四,瑜伽垫一年销售超20万条。

  

另外,Keepland在一些用户中收获了良好口碑。Keep用户徐徐告诉燃财经,她平时每天在家做半小时Keep,有时候视频里做得比较快,她上一个动作还没做到位就到了下一个,也看不到动作是否标准。开了线下店以后,她每周去两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动作得到强化。

  

但是,这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

  

黄一帆认为,线下健身服务、家用运动设备与器材、运动健康概念的休闲零食或代餐等,每个业务方向都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每个业务方向又有自己的商业逻辑需要遵守,满足需求的同时公司自身要创造商业价值。也就是说,要在用户需求被满足的同时,还能为公司提供可观的收入和利润,才算是行得通的商业模式,而消费者的反馈是验证“真”需求的唯一方式。

  

除了验证“真”需求之外,以线上起家的Keep能否运营得好线下门店,也面临考验。在何康瑞看来,健身行业是一个特别注重细节的产业,每一个环节执行起来都有很多坑,要看具体怎么执行。

  

  

“Keep的基因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它的长处在于线上用户的运营以及一整套服务,而线下传统的生意要遵循线下的商业逻辑,不应该用别人的长板去打自己的短板。未来要想贯穿到线下必须要找值得信赖的合作方,它更应该做成一个大的平台,链接各种授权的供应商。”何康瑞说。

  

在刘冬看来,Keep的第一大壁垒是获客的能力,Keep的APP能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有强烈需求的用户,第二个是品牌,四年以来累计的品牌认知让用户的消费决策更容易,第三个则是软件和服务。

  

但他也坦言,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商业化路线跨的行业比较多,需要快速反应,因为公司的业务突然从APP到了小器械,再到大型器械、食品等。

  

时尚资本合伙人林卫东认为,Keep以线上起家,因为其品牌有优势和用户认同,其衍生出来的各业务有可能是加分项,但做不到位也有损害本身品牌的风险,所以其推出的新东西,

  

每一步都应该是先求稳再求快。 反过来,其它以线下起家的机构,也要通过APP提升服务力度,

  

但无论哪一家,一定是重点把有自己原有基因那部分做强做大,不能本末倒置。

  

# 商业化变现是行业普遍难题

  

商业化变现并不是Keep一家面临的挑战,而是行业普遍问题。

  

除Keep之外,以超级猩猩为代表的团课、乐刻为代表的智能连锁品牌都是赛道内的强势玩家,发力智能装备的运动平台咕咚、社交性跑步应用悦跑圈等也都占据一席之地。另外,垂直细分领域的瑜伽、电脉冲健身、搏击等也大有市场。

  

在商业化探索方面,各家的方式大同小异,都是从线上平台获取用户后,要么围绕主业务做增值服务,要么拓上下游链条。例如,咕咚发力智能硬件和穿戴装备、增加直播课程,以“跑步”起家的悦跑圈推出各种形式的主题跑,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提供增值服务。但是,这都面临着和行业内原有玩家的强势竞争,线下健身房也在房租、人力等成本制约下很难提高坪效。

  

软硬件结合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何康瑞看好Keep硬件给传统健身房赋能的作用。例如,一个健身房用Keep的跑步机,屏幕上放Keep的课程,告诉用户用什么样的跑步姿势对关节压力最小,同时手环能够监测用户的运动轨迹,后续还能给C端用户定制化的服务提供更大价值。

  

  

来源 / Keep公众号

  

这一观点也得到黑桃资本合伙人潘溶融认同。

  

潘溶融表示,中国健身市场集中度不高,最近两年小型的智能健身房爆发式增长,单次课或月卡制的形式比较受欢迎,这种收款方式给消费者初期的感受是好的,但持续性又有问题。如果没有建立很强的品牌,门店密度又不是很高的时候,没有一个卡的形式绑定用户,竞争和流动性会非常的大。

  

她看好的是能改变行业的健身方式以及改变成本结构的新模式,“如软硬件结合,在硬件上加入课程内容直播,一对多的直播课一个教练可以服务几万个付费用户,做的越多,成本可以更低。加上好的直播内容,能提升在家健身场景的效果和趣味性,还能增加用户的活跃性和黏性。”

  

从近几年健身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黄一帆认为,行业经历了2014-2017年的野蛮生长,2018-2019年的劣质供给下滑、优质供给持续爆发的现象,证明一线城市市场已经逐渐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消费者具备了识别优劣的能力,目前正处在价值回归时间点。

  

他举例,中国的传统健身房业态的源头来自美国,但二者存在巨大差异,美国健身用户渗透率25%,中国整体仅2%左右,以销售为导向的健身房年行业整体续费率低于5%,未来行业劣质供给会持续萎缩,释放出的用户需求一部分会被优质的线下供给满足,另一部分有望被以线上产品或服务为主的方式满足,但仍需克服用户体验、交互方式、获客留存等难题。

  

“目前运动健身市场中,从线上产品切入的公司大多处在商业化探索的阶段;而直接以线下服务切入的公司则更为分散。

  

在增量竞争时期,谁的声量高,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但现在逐渐进入到存量竞争,打磨优质产品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

  

”黄一帆表示,未来5年的运动健身行业,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打磨优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差异化供给的企业,才能突围成功。

  

*题图来源于Keep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