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圣此去欲何是谁说的,大圣说创业

  

     

  

  停止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及时熄灭表达欲望的火焰,往往被视为一个企业家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旁观者会失去很多乐趣。   

  

  未来要追溯被领导藏起来的脚印,只能翻看近几年的热门文章:《读了王兴的上千条饭否,我整理出了这些干货》1《看完张一鸣的上千条微博里,我才真正读懂了他》.但文章中列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注定成为无法考证的历史遗迹。   

  

  一位樊菲用户甚至为这个世外桃源设想了一个类似《百年孤独》的浪漫结局:如果樊菲永远不开放新用户注册,樊菲居民只会越来越老,直到最后一个用户去世,网站上也没有记录一代人生活破碎想法的新闻。想想还是挺浪漫的。   

  

  但即使王兴在这饭否消失了,依然会有人坚持不懈地@他,追问:「今天给外卖员交社保了吗?」   

  

  02   

  

  孤独的张小龙,安静的马化腾   

  

  尽管如此,张小龙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早在2000年,01就说过一句话:微博也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因为你说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恐怕你没办法。   

  

  此状态会发布在膳食上。张小龙也是樊菲的第一位居民。他曾经对比过微博和樊菲的区别:微博是个穿衣服的地方,饭否是个脱衣服的地方。最终选择了樊菲。   

  

  张小龙2010年2011饭活跃吗   

  

  2000年,是微信诞生的初期。如果你在那个时候,关注了张小龙,可以说你见证了一段历史:这个未来的国家级应用开发者留下了什么样的思维痕迹,怎么熬通宵说胡话。十年后回头看,一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何彩头和张小龙是好朋友。他在2011。   

  

  写了一篇关于张的文章   

小龙的文章,描述过这种心理:看见别人家院子里的怒马即将破空而出,踏杀天下人,却无人知晓,自己还是觉得很欣然。

  

但张小龙在饭否停留的时间也不长。2012 年 4 月,张小龙拂衣而去。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那年 3 月,微信用户数量破亿。

  

那年 3 月 29 日凌晨 4 点,马化腾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短短六个字:终于,突破 1 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 433 天。QQ 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 1 亿,用了将近 10 年,Facebook 用了 5 年半,Twitter 用了 4

  

年。微信创造了一个空前速度。

  

产品经理张小龙也因为这款应用被推上神坛,又要专心投入这项将决定腾讯命运的事业中去。关于微信开发的相关信息变成商业机密,张小龙大概因此失去了可以在饭否上畅所欲言的自由。

  

马化腾与张小龙之间或许发生过一段这样的对话。Pony 说:Allen 啊,以后还是别在社交媒体上说太多了。张小龙说:好。

  

除了人们常用的微信和 QQ 邮箱,张小龙还为腾讯开发过一款极具饭否气质的产品:QQ

  

漂流瓶。和菜头对此评价: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这跟树洞一样的饭否本质上是相通的。也是张小龙内心的映射。

  

张小龙告别饭否,马化腾自己却开通了微博,当然是自家的腾讯微博。

  

一直以来,马化腾在一众互联网大佬中都是最「安静」的一个,他不善表达,在公开场合演讲不是他的长项,多年来唯一公开的社交平台账号,只有腾讯微博。但这也是被迫营业的结果。

  

当年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激战,马化腾亲自下场,在腾讯微博安营扎寨,还不得不硬着头皮邀请自己的熟人入驻,可谓尽职尽责。

  

据媒体统计,马化腾的第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0 年 3 月 24 日深夜,最后一条发布于 2015 年 4 月 23 日凌晨,共 600

  

多条,其中大都集中于前两年,2014 年和 2015 年总共发了只有 12

  

条。在微博上,马化腾除了为腾讯各个产品打打广告,也会分享个人生活、公司的故事,成为外界为数不多的窥探这位神秘感十足大佬的窗口。

  

马化腾对天文感兴趣是出了名的。他会在微博上回答用户关于天文的问题,最后一条微博也以一则关于宇宙的视频收官。

  

可是现在,吃瓜群众连考古的场所都失去了。

  

腾讯微博在与新浪微博的交战中节节败退,再加上有了微信这个新阵地,腾讯微博逐渐沦为弃子。 去年 9

  

月,腾讯一纸通告,宣布了腾讯微博将关闭的消息,很多人才回过神来,原来这玩意儿还在。

  

网友对一款社交媒体的情感总是很复杂,我们总是希望:虽然我不用,但是你要在。于是,无数人冲进新浪微博悼念青春,消息登上热搜。没想到腾讯微博的葬礼,居然在新浪微博举行。

  

腾讯微博对腾讯来说无足轻重,对于马化腾的意义又不像饭否之于王兴,既无商业价值也无情怀可言,关停是早晚的事,能坚持到 2020

  

年已经是奇迹。都说互联网空间浩瀚无垠,人们所过之处皆留有痕迹,可这些因为商业竞争而败落的互联网社区,最终还是会带走那些用户们存在的证据。这也是各种社交平台层出不穷、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

  

去年是腾讯微博,今年是虾米音乐。未来这个名单会更长。

  

03

  

张一鸣和黄峥的自留地

  

张一鸣虽然清空了微博,但如果吃瓜群众想考古,还有一个去处――豆瓣。

  

豆瓣成立于 2005 年,张一鸣当年即入驻,那时候他也就 22 岁,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毕业,还是个毛头小伙,看起来跟其他文艺青年没什么两样。

  

张一鸣跟豆瓣一起成长,豆瓣也记录下他从象牙塔少年到互联网大佬的成长轨迹。最近这几年不断有人前往围观,留言:发现了未成熟强者的痕迹。

  

书单是张一鸣的豆瓣主页最有意思的部分:在读 15 本,读过 72 本,想读 269

  

本。张一鸣阅读兴趣爱好广泛,最关注的图书标签是心理、管理、科普、哲学几类。

  

  

你还能看到张一鸣对不少书的评语。最有趣的是 2008 年,他给一本《从一到无穷大 :

  

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打出五星高分,并标注:儿子十到十五岁之间可以给他看给他讲解。

  

张一鸣的唯一一条读书笔记来自他 2012 年读过的《A Sense of Urgency

  

》一书,他只留下一句话:延迟满足感不是一个自然状态。众所周知,张一鸣是「延迟满足感」一词的「伯乐」,他在众多场合都曾反复提及,来源就是这本书。

  

但有位网友在他的评语下回复:张总严于律己懂得延迟满足感,然后设计了摧毁大家意志力(建立在即时满足之上)的抖音。极尽讽刺。

  

2017 年是张一鸣在豆瓣活跃程度的分水岭。他的「在看」停留在 2017 年 10

  

月,标记的最后一本「在看」,正是这年王兴在《财经》专访中提到的《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在竞争硝烟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王兴对「无限战争」概念推崇备至,几乎成为「公敌」。

  

这么推算,张一鸣大概就是在那时候读了《有限的和无限的战争》,接着便全身心投入自己那场「无限战争」中去了。

  

证据之一,就在前一年,抖音上线,很快成为张一鸣商业版图中的杀手锏。

  

证据之二,2017 年这个时间点与张一鸣今年在告别信里的提到的一段信息相吻合。他说起自己必须离开的一个原因:

  

_我感觉过去几年很大程度都在「吃老本」,比如,在 17

  

年之前我还能保持关注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进展,近三年已经没有太多学习了......断断续续的阅读,进展非常缓慢,在技术讨论会上也难以跟上进展。_

  

他在信里说自己想做科学家,应该也是真的,在豆瓣上,张一鸣关注的唯一小站是科普类。

  

不知道张一鸣在卸任的日子里,豆瓣书单会不会哪天突然「复活」,作为他与外部世界的沟通桥梁呢?

  

今年与张一鸣同一时期宣布卸任的黄峥,同样有一块自留地。黄峥可以说是众多互联网大佬中,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痕迹最少的一位。2016

  

年,黄峥开通个人公众号,并在农历新年那天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最后一篇的发布时间是 2017 年 9 月,一年多的时间,一共发布了 9 篇。

  

  

2016

  

年,那时候的拼多多尚未展现出重塑电商江湖格局的潜力,仅仅在网络广告中以洗脑神曲轰炸我们的生活,黄峥也还算不上一个众人瞩目的创业者。他的个人公众号像更像私人版的知乎,只不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外界关注,同时帮助自己厘清思路。

  

用黄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公开的日记」,「希望它真实,更希望它让我自己开心」。

  

如果你想了解黄峥的成长经历,在开篇《我的中学和大学》里就能找到答案。在这里,黄峥坦率地总结出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三条体悟:

  

_第一,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_

  

_第二,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 "战役"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_

  

_第三,钱是工具,不是目的。_

  

如果你想窥探黄峥在日常生活里的思考,可以看看罗素这篇,他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后也总结出了三条心得,无论在现实生活和商业世界中都可以借鉴:

  

_A )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_

  

_B )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_

  

_C )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_

  

如果你对拼多多这家公司充满好奇,想了解这家公司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去看最后一篇《把资本主义倒过来》吧。这也是黄峥的封笔之作。文章最末一句,黄峥好像如释重负,给自己鼓劲打气,用一个笑脸为自己这一阶段的思考成果做结:

  

_写完了,想想这个倒过来的资本主义,还真是有点意思:)_

  

后来的事,人们都很熟悉了:拼多多驶入一个好像只为它而开设的超级快车道,取得惊人成绩同时又伴随巨大争议,黄峥成为首富又技术性地摘掉这个紧箍咒,最后跟张一鸣一样,平稳卸任。

  

在这密度极高的几年里,黄峥大概没时间再说太多,也无法说太多了。

  

巴菲特是这些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可见黄峥对巴菲特的推崇。实际上早在 2006 年,段永平拍下巴菲特午餐,黄峥就是其中一位受邀同行者。那年黄峥才 26

  

岁。

  

这些文章下面没有放出评论,我们无从得知外界的反馈、黄峥的收获。拼多多处于风口浪尖那几年,这个角落看起来平静如常。相信这几年,不断有人听说这个账号,跑来关注,留下只言片语。相信那些被藏起来的评论,精彩程度不会亚于文章本身。

  

可惜黄峥把它们都锁了起来,从不邀人进去参观。这大概是他选择使用这种形式与外界保持沟通的小心思所在。

  

会不会有一天,黄峥突然决定敞开这座秘密花园的大门呢?

  

参考资料:

  

[1].《腾讯微博,「窥探」马化腾的最后窗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看完了张小龙的 2359 条饭否日记》 来源:知乎专栏太空小孩

  

[3].《饭否错过了整个移动时代,这些用户为什么还不离开?》 来源:后厂村来信

  

[4].《和菜头:我所知道的张小龙》

  

[5].黄峥公众号、张一鸣豆瓣

  

[6].《腾讯传》 浙江大学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编 |王滔

  

编审 |陈润江 顾问 |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