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并非是不想考,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记得之前看脱口秀大会, 杨笠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他问他弟说,“你为啥不考清华,是因为不喜欢吗?”
_打工人不考公的原因有四:_
1.自身基础薄弱,学历不对,对参加考试没有信心,也不敢报考。
2.公务员竞争激烈,不相信能上岸。
3.默默备考,你却不知道。- ()
3.我不甘心,想在外面继续好好发展。相对于公务员稳定的工资,不如在社会上努力工作几年,多赚钱才是王道。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公务员很香,铁饭碗,一朝考上,终身无忧。当时真的没啥感觉,想着考公务员不就是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嘛,没啥意思。但真正实习包括刚刚工作之后才发现现实的残酷,其实大专的学历高不成低不就陷入两难,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难上上加难,其他领域的工作又需要很长时间的去学习和适应。最后决定回家参加公务员考试。尤其是回国后,三线城市能选择的工作非常少,编外人员努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合伙人努力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常态。
我想我能理解在外打工的伙伴的的心情,有一种不甘心吧,要给自己限定几年的时间,我干不出来什么成绩,再踏踏实实的回家考公务员。我当时准备考公务员的时候也是比较低调的,连续备考五年,基本上除了身边的同事。其他人是不知道我考公务员的,因为还没考上,一切都等于白说,
既然跟题主说的工人知道工作不好,那也不是没考公务员。也许他只是在努力工作,但你不知道。你参加公考的道路有很多限制。比如你准备了一年,结果因为机构改革,没有合适的岗位。我身边有一个30岁的搭档,一直在努力备考公务员,尤其是地方公务员。结果前两年因为机构改革,很多地方招聘乡镇公务员,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
去年是他35岁,就最后一次考公,还是未能上岸。用他的话来说,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再走。于是决定做个小生意。可能我们看到别人走的是与考公不同的路,说不定他们也曾在背后默默努力过。
公务员只是大家选择工作的一种,能够考公上岸固然好,如果不能曲线救国也不错,我的前同事,他之前是我们当地餐饮品牌的店长,也尝试过创业开个小饭店,都不太顺利。是他就一心考公务员,每次就差那么一点点进面。后来当地机构招聘时,他拿了全岗第一。然后选择先去机构。我记得这个问题之前和很多小伙伴讨论过。有些人可能比较擅长考事业单位相关的内容,小伙伴可能更喜欢考公务员相关的内容。事业单位倾向于积累内容,公务员考试有很多技巧和逻辑。
小伙伴们如果打算考试考试不要把自己限定在某个框架内,有机会就去争取。
首先不要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在外打工真的觉得付出和回报不相符,也没啥发展空间的话。特别是在福利待遇上也没有保障,那么不妨就考虑相关的体制工作。有时候不需要敲锣打鼓来表明自己的想法,就是要默默努力,有机会可以申请,但是比那些敲锣打鼓不停说旗的人强多了。
考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岸的,见过有一些30+的伙伴,经历了社会的残酷洗礼,最终还是选择回家考编上岸的,往往这种情况,备考时会更用心,目标更明确。所以不妨可以放宽自己的报考选择,实在没基础的话,就报个班,踏踏实实的学,心有所向,定能实现。努力的过程是不需要声张的,能够在本领域有好的发展更好,如果不能,那么就加油一起考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