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方法一般分为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
绝对估值主要指现金流贴现,但DCF估值过程中使用的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杠杆率等都存在主观判断问题,远非完美。一个参数稍有变化,最终的估值结果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适用于行业成熟、经营稳定的公司估值,对行业变化较大的公司估值实际意义不大。
Asvas Damodaran有一本关于DCF估值《估值 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的非常好的书。
一、估值分位图用法
相对估值法:PS/PE/PB位图
PS=股价/每股收益,最初由“成长股之父”费雪提出,多用于互联网和科技属性的行业,一般处于快速增长期,在其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下,受到PS的重视。
科大讯飞PS估值分位图
PE=股价/每股净利润,一般用于经营业绩相对稳定、行业稳步发展、竞争格局逐渐清晰的行业。也可以用DCF打折。
华兰生物PE估值分位图
PB=股价/每股净资产,一般用于周期股、盈利能力差或业绩不稳定的企业估值。比如对于银行、房地产、钢铁、煤炭等纯周期产品。PB估值简单的从公司清算的角度比较公司剩余资产与公司股价的折现率。
天齐锂业PB估值分位图
二、估值矩阵用法
每种估值都有其适用的产业周期,这意味着它有核心关键驱动指标。以PS/PE/PB为纵轴,以其对应的核心驱动因子为横轴,制作估值矩阵历年分布图,左下角为低估区,右上角为高估区。在低估区域买入,在高估区域卖出。其实估值矩阵也是估值子位图的变体,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目标公司被低估的原因。只有在判断公司长期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没有受损的情况下,才能在低估区域买入,否则很容易陷入价值陷阱。
PS适合产业周期前期,核心驱动因素是NPM(净销售率);PE适合稳定成长和成熟,核心驱动因素是G(净利润增长率);PB适合下跌和周期性股票,核心驱动力是ROE(净资产收益率)。
三、估值周期图
公司的成长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公司享受行业成长红利;一是行业增长缓慢,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公司凭借竞争优势获得了市场份额。
从产业周期角度选择估值方法: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规律,根据经验,10%之前的品类渗透率一般认为是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处于技术创新阶段。竞争的核心点主要集中在产品自身性能的提升,现阶段估值一般采用PS-NPM型。
当技术逐渐成熟,市场产品普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时,行业将进入爆发期,竞争的核心将转向市场策略,如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认为当一般品类渗透率在10-40%之间时,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模式,这一时期可以采用PS/PE估值,并且会从PS逐渐转变为PE。
随着行业的逐步壮大,行业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一般认为,当品类渗透率在40-70%时,行业属于稳定增长期。此时估值一般由PE变为PB,也可以采用现金流折现法。
阶层渗透率超过70%属于成熟期。估值一般采用PB法或贴现现金流法。
从公司竞争优势角度选择估值方法:
估值最重要的增长空间被估计。一般来说,当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30%时,我们认为它具有行业的议价能力。如果市场份额超过
到60%,和从1%升到5%的难易程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此时,公司的估值方法的选择主要还是参照产业周期而定。有个例外是在成熟行业里,比如防水建材、涂料等成熟行业,龙头公司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相比其他中小企业非常明显,但龙头公司的市占有率可能只有10%左右,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不断集中的态势,这时,虽然行业整体规模增长缓慢,由于龙头公司仍旧具备成长到市占率30-50%的预期,我们仍旧采用PE而不是PB法估值,此类型也可现金流折现。比如东方雨虹、三棵树、蒙娜丽莎等就是这个情况。我们最喜欢的公司自然是行业处于发展期爆发期,市场格局比较清晰的公司,例如锂电池产业链的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等,2019年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超51%,恩捷股份湿法隔膜市占率超40%,新能源汽车行业2020年跨过鸿沟期,两家企业也
率先 引领产业进入上涨周期。
好的竞争格局是确定性的保障,产业的景气是估值上升的关键,货币是估值抬升的催化剂。
补充说明――上面对估值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研究的量化工作所做的经验之谈,千万不能刻舟求剑。最重要的是是产业周期变化和公司经营变化的节点。
例如:
根据公司成长规律,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渗透率为5.8%,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低于4%,但产业已经越过鸿沟期进入成长期,而不是产业经验数据的10%。而
产业进入成长期的标志 是:刀片电池、CTP等技术的实现和比亚迪汉、model Y等 新车型续航里程突破汽车基本续航需求50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