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我们认为现在股价和估值高企的消费板块龙头公司配置性价比已不高,应该待时而动,静待机会,而不是像现在很多投资者(尤其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那样出于对消费板块龙头公司的长期成长性能消化高估值高股价的信任而不计成本的买入配置。
这种对消费板块龙头的非理性追求有很大风险,也许在情绪带动下后期这些公司股价还能上涨,但从概率角度看则风险收益比明显不成正比。现在买入消费板块龙头公司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历史证明,在股价和估值均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股价后期也许还能在情绪带动下上涨,但上涨的幅度已不值得博弈)。
并且,依靠公司后期的持续增长去消化高估值的想法理论上没有错,但实际情况远远更复杂。
乐观来看,就算公司的利润未来能持续增长,去消化估值,但根据我们统计情况来看,这个过程将漫长而痛苦,茅台也将近3年,其余公司更久,哪怕优秀如可口可乐也长达10年以上。当然,总会有小部分投资者能够在这个阶段忍耐下去,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在这期间因因股价波动逐渐动摇,甚至放弃价值投资,坚守公司理念。
在更坏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因,公司收入和利润的实际增长受到太多因因素的影响,公司的增长随时可能停滞甚至逆转。一旦这种不必要的变化发生,公司的高估值就是高亏损的代名词。
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一家再好再优秀的公司,也需要厚厚的安全边际才能构成一项潜在的优质投资机会;而目前股价估值双高的消费板块显然已不具备安全边际.
正文
自7月下旬我们就价值是否最终会反映在价格上展开辩论以来,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过去两个月,市场情绪明显降温。这时候,震耳欲聋的牛市呼声就来了。现在,只有个别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零星的呐喊,只有很少的回响。虽然主要指数以横盘震荡为主,但个股大面积下跌。据《东方财富》统计,截至2020年9月28日,两市有超过一半的股票在20日跌幅超过7%,超过三分之一的股票在20日跌幅超过10%,近200只股票在20日跌幅超过20%。寒冷的市场也带来了交易量的快速下降,从7月份的每天1.3万亿元下降到目前的不足6000亿元。7月份进入股市的投资朋友最近应该不好过。
如今国庆中秋将至,市场情绪相对低迷,斗志不足。尽管情况一般,我们还是要指出一个明显的潜在风险点。
那就是倍受价值投资者和机构宠爱的消费板块(酿酒、食品饮料等)如今无论是股价还是估值均已达历史高位,不再具备性价比。我们并不是说酿酒、食品饮料行业的公司股价会马上崩盘,而是说在当前股价高、估值高的情况下,这些公司虽然质量过硬,但现阶段配置价值不高。
先说最直观的股价和估值。
股价方面,我们统计了2018年至今葡萄酒行业市值前5名公司和食品饮料行业市值前10名公司的股价涨幅(不包括刚上市的龙鱼),并与主要指数涨幅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板指数在各大指数中涨幅最大,截至目前最高点较2018年最低点上涨了144.43%。但我们也惊恐地发现,在我们统计的消费板块公司中,除了涨幅小于创业板指数的伊利/洋河股份、李涛面包/双汇发展涨幅略大于创业板指数外,其他公司股价涨幅均远超创业板指数。其中,安井食品增幅最强,短短两年内增长了805.21%。
截至2020年9月28日收盘,葡萄酒行业市值前5名公司股价涨幅
2020.09.28食品饮料行业市值前5名公司收盘价涨幅
注:刚上市的龙鱼除外。
截至2020年9月28日收盘,主要指数上涨。
但是,因因为股价涨幅过大而断言性价比不高,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追溯了上述公司的历史估值。因's自己的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估值本身可能比较保守,所以我们采用市场普遍接受的PE估值。
我们发现即使用市场普遍接受的PE估值来衡量,上述消费行业龙头的估值已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历史最
高PE估值。选取其中的几家代表性公司,我们能看到,如今我们面临的是40多接近50倍PE的贵州茅台、五粮液,近90倍的海天味业,60多倍的中炬高新。
贵州茅台PE Band
五粮液PEBand
海天味业PEBand
中炬高新PEBand
我们不否认这些公司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也不否认这些公司未来利润的持续增长性。但是我们回溯历史,数据表明每当这些消费龙头的股价频创历史新高,PE也位于历史高位区间时,尽管这些公司的利润仍在持续迅速增长,但也往往会花费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消化高估值。这还是公司的利润还能持续增长的乐观情况,不过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受影响因素实在太多,公司的成长可能随时失速甚至终止。一旦出现这种不愿意看到的变化,消化公司的高估值更是难上加难甚至遥遥无期。
现在很多投资者,甚至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要么出于对行业和公司的认可,要么出于资产配置的考虑,都在不计成本的买入这些消费龙头。在他们看来,长远来看,即使现在股价很高,但以后会更高;即使现在估值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的增长也会消化掉昂贵的估值,再度变得便宜。这样的想法当然没有错,事实上,放到10年甚至以上的角度,长期持有这些消费龙头的确能获得不菲收益。
不过在等待估值消化、股价盘整甚至下跌的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甚至漫长的
。贵州茅台在2008年股价、估值均达到新高后,经过近3年股价才再度创新高;在2012年达到股价新高后,也是经过近3年才再度创新高。至于五粮液、中炬高新等,这个时间会更长。甚至于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在1998年股价创历史新高后,也是在近14年后才再度创新高。
当然,总会有小部分投资者能够在这个阶段忍耐下去,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在这期间因为股价波动而逐渐动摇,甚至于摈弃价值投资、坚守好公司的理念
我们认为,找到好公司、好行业虽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也只是第1步,而第2步就是要在低估的情况下才能逐步买入,而不是现在很多人对优秀行业和公司的闭着眼睛不计成本的配置
。2018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也提到“On occasion, aridiculously-high purchase price for a given
stock will cause a splendidbusiness to become a poor investment – if not
permanently, at least for apainfully long
period”。翻译过来就是“有时,过高的买入股票,将使一个本来不错的业务变成一个很糟糕的生意,即便不是永久地,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非常痛苦”。巴菲特一再强调“We
also need to make these purchases at sensible
prices”。而且他在还表达了当时对股市的担忧和对优秀行业、公司股价高企的抱怨,“The immediate prospects for that,
however, are not good: Prices aresky-high for businesses possessing decent
long-term prospects.”。翻译过来就是“眼前可能并不是好的时机:那些拥有良好长期前景的企业股票价格现在是天价”。
在面对优秀行业和公司的高价时,巴菲特的言辞不仅反映出其态度的谨慎,实际行动上也是避犹不及。历经今年美股的大动荡,由暴跌到如今的暴涨,伯克希尔哈撒韦在Q2披露的季报显示,其现金储备升至1466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
无论是言辞还是实际行动,巴菲特都很好的表明,哪怕是再好的行业和公司,当估值明显过高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我们也坚持认为,一家再好再优秀的公司,也需要厚厚的安全边际才能构成一项潜在的优质投资机会
。所谓安全边际就是价格大幅低于价值。例如当我们算出一家公司价值10元/股时,那么其价格只有在6.5元及以下时才对我们有吸引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我们误判价值从而出现显著的高估,同时预防市场价格向下回归价值的修正。
所以,话说回来,反观如今几十上百倍PE的消费龙头,我们应该保持理智,宁错过,不做错
。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无论多么优秀,如果股价持续上涨,涨幅巨大,且估值也处于历史高位,那么我们有理由保持审慎对待。也许股价在已持续大幅上涨、估值高企的情况下,后期还将大幅上涨,但我们不去冒险,而是效仿巴菲特,“宁可坐在一旁观望”。正如196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所说“在买入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宽大的安全边际,否则我们宁愿错过一些‘机会’”。
而且,历史也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 只有当优秀的公司股价面临30%甚至以上的下跌时,才意味着可能的机会的来临和买点的出现
。然而真正考验的是,真的当心目中的优秀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下滑时,还有没有信心和底气买入。这就需要对公司价值、护城河深入的理解和持续的跟踪。
因此,面对如今股价和估值双高的消费龙头,我们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较低的性价比,但与此同时,对这些优秀公司的持续跟踪也不能松懈,因为高企的股价和估值并没有影响公司本身优秀的质地。
我们坚持认为,高频的跟踪一方面能让我们获得最新的核心数据,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去检验原有驱动因素是否发生改变,或者是否出现了新的关键驱动因素。而这些关键驱动因素,就是构成公司壁垒、优势等护城河的基础
等到未来某段时间这些优秀的消费龙头公司真正出现股价大幅下跌时,有着持续的跟踪以及对公司的定量定性判断的加持,我们才能保持镇定,以及更加的胸有成竹。当股价出现大幅下跌时,如果我们发现,公司本身的护城河和价值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仅仅是一些短期因素造成公司相关经营情况不如人意,那么我们就按照原定计划,大胆买入;然而,如果我们根据持续的跟踪,发现公司的护城河已名存实亡,价值更是大打折扣,那么就避而远之,另觅明珠。
一句话,珍惜自己的子弹 。
首发于公众号:知常容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文章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不构成对证券的推介,投资者 因
依赖上述资讯进行投资决策,需自行承担相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