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图视觉中国
你是知乎的用户吗?
你眼中的知乎是什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久而久之,哈姆雷特在一些人眼里就会固化甚至被误解。知乎也是。
知乎创始人周源对虎嗅说。
在周源看来,很多人都用过知乎,是知乎的“重度用户”。但他们反而忽略了知乎里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问答。
知乎如何知道自己的价值?
“外界对于知乎最大的误解,就是我问对方,你是不是知乎用户的时候。”说。
刷知乎的快感不同吗?
网络上所有头部产品的流行背后,都离不开“真香”定律:边用边骂。
每个市民爆料的背后,Tik Tok、Aauto Quicker、微信、QQ、毕丽毕丽,甚至《王者荣耀》,都是让人无法理解的诅咒,但用户在诅咒的同时使用,是因为它们的便捷性或不可替代性。
知乎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知乎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刷知乎。“我们是时间的朋友,时间越长,最好的解答越有可能沉淀下来。最好的往往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各自的解答。”
甚至在很多人眼里,知乎其实就是一个“海淀区Quora”,甚至是百度的升级版。它的产品形式和内容没什么特别的。随着这种言论的传播,人们常常对知乎产生一种错觉——知乎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东西。
知乎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选择“优质内容”这个词来简单地搪塞这个疑问。知乎副总裁张宁告诉虎嗅,从内部来看,
但相比其他产品,却很少有人能说明白,这种刷知乎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所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认真定义这个“刷知乎的乐趣”,或者说知乎的内容有什么独特之处。
优质内容并不能为内容产品提供差异化,因为“没有一个平台会说自己的内容是劣质内容”。
获得感也是知乎今年官宣的内容标准。最终,知乎为其取名为“获得感”。
但这些标准仍然适用于其他社区,尤其是知识型社区,这些平台的用户有意识地有获得感,但似乎总是缺乏知乎味的独特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要从知乎的本质说起。
“百度知道,表面上是一个问答,但背后是一个搜索。知乎表面上是一个问答,背后其实是一个SNS(社区)。”在知乎还和百度知道比较的古代,创始人周源曾经回应过。
注:知乎创始人周源
虽然这种回应似乎有从外界拉、踩、造概念的嫌疑,但细细品味并非没有道理。
知乎将获得感概括为三个维度: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
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真正得到青睐的不是标准化、教科书式的知识,而是生动有趣的主观答案,是受访者自己从个体角度产生的内容。
这些内容,即使在今天,也是知乎内容所独有的。相比之下,
知乎看似始终聚焦问答,但其实际上只是把具有一定目的性的问答作为了信息的组织形式而已。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两个观点不同的作者在知乎发表观点时,可以直接在同一个问题下寻求个体经验的碰撞,但如果切换到媒体视频平台,只能各发一个视频,在空中呐喊;至于短视频平台,恐怕他们没有完整描述自己经历的时间。
不仅如此,短视频平台从形式上和体量便天然难以承载这些个体化的内容;而最近火热的中视频赛道,尽管承载力上去了,但是又缺乏社区氛围和问答形式的高聚合力,从而难以让不同个体视角化下的内容产生有效互动和碰撞。.
“高考真的能决定你的未来吗?”在这个问题下,受访者@小林表示自己录制了一段视频,解释“高考决定不了未来,只有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决定未来”,这与这个问题下的其他图文回答形成了很好的碰撞。
同样,用户在刷知乎时从多个个体视角获得的快感,或者说所谓的获得感,也是目前其他内容平台的短板。喜欢真正的高考经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像高考一样的人生转折点和决策点,包括
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可能是一个迷茫、焦虑的状态。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在知乎读一段受人欢迎、易于理解和传播,还能有情绪共鸣的他人高考经历,更有所谓获得感的事。同样,
从个人视角出发,令人开阔眼界的科学内容和能带来帮助的现实内容,甚至是知乎式的带货内容,往往也如此。
由此不难看出,知乎上所谓有获得感的内容共性在于,其往往都是视角化的内容。此前虎嗅的一篇文章中亦曾指出:
“知乎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彩地运用个体经历与观点,去进行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
两相结合之下,虎嗅认为, 知乎所谓的获得感,说到底,即用户的视角化信息需求被满足的瞬间,所感受到的正反馈。
正是这种正反馈,也就是所谓获得感的存在,才让刷知乎的快感变得与众不同,让知乎成为知乎,而不是第二个谁,更不是中国版的谁。也正是因为这种反馈的缺失,才让其他平台很难如知乎一般,带给用户深度的共鸣和收获。
知乎的上限在哪?
如果上述对于知乎内容独特性的观察与分析成立,一个新问题必然随之而来:在这种独特获得感的支撑下,知乎未来的上限,在哪?
一个事实是,从用户增长角度, 独特的获得感正在带给知乎强大的跨代能力,并日渐成为知乎用户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过去两年间,知乎每月服务着超过5亿的访问用户,这意味着知乎社区和用户正在发生着变化。据官方数据披露,知乎MAU中18-25岁用户的占比从20%增长到了40%以上,绝对值增长更超过了4倍。
这些用户更加年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回答,让社区变得更加多元。同时,40岁以上的用户也在快速增长――很难想象,不只是00后、95后,甚至连他们的父辈都逐渐在知乎社区中找到了自己关注的领域。
在刚刚过去的2021 高考期间,知乎上积累了超 4000 万高考相关问题和回答,涵盖超过 2800 所高校和 700
个专业的相关讨论。然而不同于人们对于高考话题只有考生关注的认知,截至2021年6月,知乎高考内容共服务用户数近3500万,相关问答总浏览量近20亿。
在这些回答中,既有同代际的过来人分享经验,比如出分后,不少学生用户面对填志愿一头雾水,搞不懂相关名词概念。在志愿填报相关问题下,答主@罗俊彦
通过自己的答案非常详细的给出了志愿填报的建议。用浅显易懂的插图解释了平行志愿等概念。
图注:答主@罗俊彦回答节选
知乎上还有一个名为“为了孩子高考,家长干过哪些“丧心病狂”的事?”的经典问题,答主@一篮子果冻
用幽默的简笔画,罗列了像是家长穿旗袍讨“旗开得胜”彩头等行为。
图注:答主@一篮子果冻回答节选
同样,在相关话题下,还出现了很多00后、95后的父辈们的身影,在“高考前家长应当怎么做”的问题下,答主@先手学长栈
就作为家长,从生活与学习的角度上,详细分享了自己的陪考经验,堪称家长陪考的白皮书。
图注:答主@先手学长栈回答节选
这种强大的跨代能力,除了知乎自身的获得感特性,还和作为其生态中的另一个核心基础建筑――赞同反对机制有关,
后者会让知乎的内容天然便具有很强的复利性和沉淀性。
“比如说高考选专业。”知乎副总裁张宁向虎嗅举例,可能一个十年前的高考相关回答,在十年间的每次高考时,每年都有一波人看,看了觉得好又点了一波赞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沉积,好的东西永远在前面,积累的时间越长,这个东西越可信。”
这种机制不只是让知乎做到了去水化,还让回答原本的时间被凝固了:十年前90后写下的高赞高考回答,今天被00后考生读到,获得感依旧,甚至还能带入到答主当年的高考心境中去。正因如此,尽管在传统认知中,高考只被认为是学生的战场。但是知乎却在高考场景下,表现出了惊人的跨代传播能力。
此外,知乎内容的叙事语言,天然也具有跨代优势。 知乎的底层逻辑不同于其他以某一种亚文化为核心的社区,而是一个分享知识、经验、见解的社区。
这意味着知乎对于用户本身是不设限的,知乎上并不会存在着什么非核心用户听不懂的圈层黑话,既没有二次元的2333,也没有老铁666。
简而言之,用户在知乎的直接扩列并不会像其他社区那样,被不同的文化和圈层所阻碍。当天然优势和赞同反对机制,以及获得感内容结合在一起时,
知乎不仅能自然的把这些有获得感的内容真正的送到了有需要的用户眼前,还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些依靠算法主导的平台上,为人诟病的信息茧房和娱乐至死。
比如在科学这一基石领域,起步于科技互联网领域问答的知乎,尽管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有着科学领域的很多符合获得感标准的内容,但知乎也并没有直接把相关领域内容的遴选,全部放任给天然会向易消费娱乐内容低头的算法,而是通过赞同反对机制和获得感标准,给科学领域的内容加大曝光权重,用知乎的方式,为科学点赞同。
当这些具有广泛的人群适应性的内容在知乎越来越多,逐渐开始广为流传、广受信任时,知乎也就跨越了代际、年龄、阶层甚至是时间的限制,其未来的用户增长近乎有了无限的可能。
不过,潜在用户规模再大,也要社区内容和产品形态能吃得下才行。
众所周知,知乎的基础是问答,知乎始终聚焦的也是问答,给知乎带来了那么多可能性的依旧是问答。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十年了知乎做了许多大刀阔斧的革新,但以问答作为基础,以主观化解读作为用户需求的核心机制还是没有变化的原因。
但这也正是外界一些声音,乃至资本市场会对知乎的未来所不解和怀疑的点――“一个以问答为底层逻辑的产品,对内容的承载上限能有多高?”
这一观点在知乎创始人周源看来,无疑又是一大误解。
“虽然知乎最核心的功能是问与答,但我们在创建之初就明确,我们其实做的并不是问答的功能,而是搭建的一个公共讨论协议,要构建一种新的关系链,为整个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基础设施。”
周源表示。
在知乎的理解中,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是为所有对这个问题关心、有兴趣的人准备的,大家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建立连接。而一个问题下产生的回答,可以为世界上所有需要的人,来提供解答。而投票就是内容质量的筛选和竞争机制。
事实也的确在佐证这一点。从早年的小众精英自留地,到如今的跨代用户社区,跨代用户持续增多带给知乎许多显著的变化:为了适应不同代际用户的习惯,知乎这些年从一开始图文的问答,到后来的视频。在问答这一容器里,知乎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做了好物推荐、做了知+、做了盐选会员等等,同时也让人看到了问答这一容器在内容形式适应性上的无限可能。
“一个问题一条街,一个回答一家店”,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知乎的商业模式。
“问答是一种上限很高的容器。”
在知乎副总裁张宁看来,知乎的增长其实是用问和答来不断构建供需关系,来跨越世代和圈层,“早年是精英之间的互相问答,后面逐渐变成普通人问,专业人士和亲历者答;高考是年轻人问,过来人答;618
是想买的人问,买过的人答等等。”
总之,在知乎看来,问答不是一种限制,反而是不设限的表现,而
当这种不限的容器遇到获得感内容带来的跨代能力时,知乎真正想要讲的和能讲的叙事,也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大。
不论这是不是知乎一厢情愿,但是对于外界尤其是资本而言,如果还仅仅以表层的问答思路,来看待这家公司,来评价其内容的独特性,那必然会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