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朋友郑潇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有一儿一女。他从事餐饮业已经16年了。从2004年开始,他从洗碗、杀鱼、上菜的底层做起,一直上菜、打莲花、上灶做饭。这个城市有20多家大大小小的旅馆。但是说到开餐厅和餐饮生意,真的是五个势利,十个眼泪!
郑潇在十几年里四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2009年,我在乡镇做了一家面馆。
13年,我在繁华的大街上开了一家豆腐汤店。
16年,在社区店卖快餐。
19年,在景区附近的牛肉汤餐厅。
其中除了独立经营的快餐店,其他三家店都在学习加盟。
2009年,郑潇第一次充满了热情。在离家不到10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他加入了一家受欢迎且稳定的手工面馆,学费5000元,开办费5000元。学费是强制性的,特许经营费是可选的。如果玩别人的招牌,一定要交加盟费。如果你是自己的品牌,就不用交加盟费。郑潇一次支付1万元,免费为面馆工作一个月,算是学习期间。因为长期做酒店厨师,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期,面馆老板非常满意。原话说:“技术达标,符合开店标准”。
郑潇回到家乡,找了一个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位置显眼的地方,拿了一个60多平米的凉皮店,交了7000元的转让费。原来的主人留给他桌子、椅子、锅碗瓢盆。我一年交了9600元的房租,然后花了一万多元,简单整理了一下,加了一些面馆设施,改头换面之后,就开始创业了。
开一家小面馆花了不到4万,现在感觉有点便宜,但是当时2009年市区人均工资才600元,像酒店厨师的技术岗位,但是月薪才1000多一点,这4万元已经是郑潇几年的全部积蓄了。
面馆开业后,那一年没有微信支付,这些技术都从媒体上榨干了。面馆开业搞活动就是在面馆门口放个音响,墙上贴个广告页吃面送汽水送卤蛋。等到中午12点,放个鞭炮,就算开了。
开业前半个月,由于一直在活动,生意还过得去。因为小店利润低,郑潇只雇了一个洗碗打杂的阿姨,厨房里有两个人,郑潇和他妈妈。面馆整体规模比总公司小一点,人员配置比总公司少一个。但是选址、开业指导、装修都是按照总公司的指示进行的。其实所谓的总店只是一个经营了七八年的普通面馆,环境普通,设施陈旧,但生意稳定。
菜品方面,郑潇和总公司经营的业务几乎一样,主要经营手工面、卤菜和配料,包括西红柿鸡蛋、青椒丝、老北京炸酱面、白菜丝和酸汤面。配菜有卤蛋、涮豆皮、涮牛肚。五六个简单的凉菜。郑潇复制了一个缩小版的面馆,就像总公司一样。另外调料也是从总公司每斤40块粉。烹饪的味道几乎一样。但这个行当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天比一天糟糕。
到了经营的第三个月,面馆已经到了没有门的地步。没有办法,郑潇只好多次去总公司品尝,吸取经验,总结不足。但是同样的面粉和调料,我在酒店厨房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没有生意?
总公司发的调味粉不一样吗?但是味道一样!此外,随着他销售更多的调味粉,他的收入自然会增加,更不可能掺假自毁
这并不是说郑潇不坚持这样做。他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开店上了。在过去的一年里,生意一直不景气,他几乎无法维持日常生活。真正打败郑潇的是自信和作为厨师的自信。
酒店厨房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却做不好一碗面。他不相信,再交一年房租,再坚持一年,生意就有转机。他害怕看到母亲肿胀的双手,更不忍心与母亲的怜悯做眼神交流。
两个月后,没有人接管面馆。眼看交房租的日子越来越近,没有办法了。郑潇不得不咬紧牙关,把餐具、厨房用具、桌椅和所有可以拆卸和拿走的东西,连同人力三轮车、他自己和他的母亲、卡车和旅行,一起放回家里,暂时存放起来。
多年后回头看当初,问题不在于味道,更不在于操作方式。在我和郑潇的谈话中,他也总结了几个失败的经验。
1.总公司在乡镇街道,郑潇的面馆也在乡镇,人均消费能源。
力,和店面位置从表面看甚至优于总店。但恰恰因为这些优点,导致了失败。因为总店虽然地处城市边缘乡镇,但因为周边厂区较多,所处区域外来务工人员,租房者居多,所以外出用餐随机性大,饮食消耗潜力也一直持续不减。而小郑的店面,虽然地处城区繁华乡镇,位置更是住宅区主干道,但周围居民多是当地人,很少外出吃应时饭,即便用餐,也是一些火锅店,烧烤摊,宴会酒店这类的聚会型场所。2:减去附近住宅居民不说,那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与路人呢?难道也没人吃吗?事实是有人吃,但少的可怜。在不是饿不择食的情况下,很少会有本地人愿意试吃一家新店面,况且这家店卖的还是平淡无奇,自己在家也能做的手擀面,即使有家人或朋友想吃上一碗面条,料想也会选择当地的老字号面馆,哪怕远一点,也不想冒险就近选一家看起来生意并不好的新店。即便是外地人路过,那也多是选择当地的特色美食,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也可以说是生意经。看起来人越多的地方,不管自己是否吃过,宁愿排队等候,也愿意一试。而看起来没人光顾,即使店面整洁干净,更不用费时等候的店面,大家考虑的,多是这家肯定不好吃,否则怎么没人呢!不管你服不服,多数人都是这种思想,包括我自己。这也算是中国人生意经里的一条,越是人多扎堆的地方,人越来越多,越是人少的地方,人越来越少,直到没人。难就难在,怎么把人气聚集在自己这里。
3:错误的创业思想也决定了小郑的失败,当初只是一味认为,能尽可能多的复制总店的模式和菜品,就能离成功更近。孰不知,自己接手的店面,上家做的是米皮凉皮的快销食品,最后依然失败。现在换做自己,做的依然是手擀面类型的应时饭,那怎么会轻易成功呢!
4:那么在居民住宅区就一定不能做正餐单份的餐饮了吗?答案肯定不是的。这里就说到小郑自我反思的性格缺陷了,不坚持,和没韧性。当年创业做面馆小郑20岁,15岁时小郑初中毕业,便投身厨房,做了几年厨师,按说再做面馆,理应手到擒来,但给酒店打工,和自己做老板,完全是两回事。面馆开业后,小郑年龄和性格上的缺陷便显露无疑。开业后的生意远比想象中的差的多,一方面接受不了现实的打击,一方面自己还要早起买菜,白天在厨房擀面炒菜,晚上打烊后收拾食客离开后留下的残局,这些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远比在分工明确的酒店打工要大的多。短期还好,长期以往,小郑根本无心应对店里其他琐事,要知道,有些餐饮店生意好,前台接待也很重要,有的人可能就看中老板豪爽,聊得来,对眼缘,会宁愿多走几步,也愿意来你店里消费,更愿意把别人介绍过来。但小郑哪有心思应对这些。但能长期存活下去的老店,哪个不是味道过关,服务过硬,慢慢熬下去,到最后成为人们口中的老字号的。小郑当时的状态,恰恰也很难坚持下去。
5:老人口中所谓的“勤行”,首当其冲便是餐饮业,从早晨的烧饼油条,包子稀饭。到中午的面食米饭,冷拼热炒。再到晚上的烧鸡卤肉,火锅串串。从早到晚,哪一样不是由生到熟,一步一步逐渐完成的。所以,吃食这东西,懒人注定是做不来的。
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餐饮更是实业,也是永不淘汰的行业。但厨师也好,创业开饭店也罢,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