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齐鲁宣布成立全新品牌MiraclePlus,由他领导的前YC中国团队YC独立运营。
美国将回归全面战略,聚焦硅谷,不再单独设立。.离岸分支机构
这一变化距离中国YC首个路演日不到一周。上周六,中国YC。,刚刚举行了第一次演示日活动,从1700份申请中挑选了22份到场。
该公司在。.进行了路演
即使在这个时候,距离齐鲁离开百度并在。.宣布加入YC中国也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为什么YC在这个时候选择改变策略?不再使用YC
品牌化之后,对刚创业一年的齐鲁和他的团队会有什么影响?资本寒冬下,独立集资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并且,齐鲁团队在彻底本土化后,对新品牌“戚迹创谈”有什么规划?
齐鲁接受了36Kr的独家采访,并回答了。.的上述问题
# # #谈论独立的开始和结束
36Kr:YC撤到美国后,原YC中国队会做哪些调整?
在陆奇:.的团队不会有调整。只是品牌从YC中国变成了“惊人的成就”,将由中国本土团队运营。团队的人员和职能不会有变化。。
36氪:YC 是什么时候向你提出想要撤出中国?又为何选择现在这个时间宣布?
陆奇:YC正式提出退出中国的想法,那是在2019年5月初,我们的营今年秋天开始在。.招生之后
现在选择宣布我们不想在22岁。
创业团队孵化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干扰了他们的信心,希望把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我们选择在今天中国第一个加速营的收官日宣布他们是第一个正式的。.
36氪:你和 YC 美国是如何对撤出中国的决定达成一致的?
当时,在陆奇:,YC 美国做了领导层面的调整,山姆奥特曼决定担任OpenAI的CEO(注:是山姆首先招募了齐鲁。
YC成立YC中国团队),杰夫罗尔斯顿接替山姆管理YC全球。.
杰夫需要立足于YC 面对的全球环境来做战略决策,他决定YC需要更加专注于从战略上加速种子阶段的业务,而更聚焦在美国,。.
但是我加入“为了中国、属于中国、建于中国”,这是我加入 YC 的条件. YC的时候告诉过你
因为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中国的机遇,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生态。.
因此,基于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在YC的新战略中,中国业务继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是让我和我的团队接管我们商量出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个人和我的团队来接盘。.
基于我们在中国所建立的
的基础,完全独立来做创业营招生、路演日,以及完全独立来做中国创投生态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感谢 YC 的领导层,他们基本上已经送我们到了他们能送的最远的地方。我们核心团队也都去过 YC 美国,都得到了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学习了
YC 模式的真谛,可以手把手加速初创团队业务的成长。
我个人和 YC 每个领导层也都是长期的好朋友,不止是 Sam,Geoff 和我也认识 20 多年了,我们是在雅虎时期的同事,比和 Sam 认识得还久。
所以,我们是沟通了不同的思考点后,在完全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找到更好的方案往前走。
36氪:有人认为独立出来会使你们失去很好的 YC 品牌支持,也有人认为独立是给了你们更大的空间,你怎么看独立带来的正、反面效应?
陆奇: 独立运营总体对我们会更有利。没有 YC 的品牌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源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很有限。
为什么?2018 年 11 月,我们第一次招生,做了一个小规模、过渡期的创业营,从中国招募创业者去到美国孵化。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做宣传,得到了 214
个申请,面试了 50 多家公司,最后录取了 6 个。
以往正常的年份, YC 美国也会在中国大约有 50 - 60 个面试,有时候选 1~2 家,有时候一家都不选。
这些过程当中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创业者其实通过了非常严格的面试,但是最终他们不要 YC 的钱。他们只是想要拿到 YC
的认可,然后去找中国的投资人融资。因为 YC 美国投资 15 万美元、占股 7%、要到美国孵化,以美国为中心的 YC 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
而这次我们在中国本土第一期的创业营,有 1700
多家公司申请,这主要是靠我们本土团队在线下的运营、做活动等等,所以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品牌,才能够建立在中国创业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度。
因此,我们心态上是很高兴能够启动下一阶段的,因为不需要跨国协同,所以能够 100% 本土化,接地气程度、本地化运营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36氪:YC 撤出中国后,你开始需要独立创业、重新募资,这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陆奇:
对我的核心挑战是两个,第一,我是第一次做融资,我以前从来没有管理过基金、也没有做过投资者。而好的母基金的访谈非常严格,我们开玩笑说,祖宗三代都要查。
第二,时间上我正好碰上资本寒冬,本身风险投资的资金就在大规模下降。
以及,国际环境也有影响,我们的美元基金里有国际化的 LP,其中有个 LP 基本已经到了一切都搞定的阶段,但最后还是基于国际情况考虑,决定不参与了。
这两点加在一起确实很有难度,让募资时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原来我们预计是希望在 10 月底全部结束,现在我们总体基本到位,希望在年底结束。
但我也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也学习了很多,并且会和团队说,不管是大学基金、母基金、个人投资人也好,他们的钱都来的不容易,都有自己的管理结构和要求,我们要把 LP
的钱当自己的钱来用花。
总体上,我对走过这一切一点都不后悔, 还是让我加深了对整个事情的理解。
### 谈「奇绩创坛」
36氪:在你的定位中,奇绩创坛是一个完全和 YC 美国模式相同的孵化器,还是更偏向一支基金?
陆奇: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早期创业生态里面的新物种。
为什么是这个定位?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关注早期种子期、A 轮的投资,我们想找到这个阶段最有潜能的技术创业团队。
这个阶段我们做的就是完全本地化的加速器、创业营的模式,基本和第一期一样。
但奇绩创坛这个基金的第二条投资产品线,是去投资 PreA、A 轮阶段的公司,因为很多好的、技术驱动的团队,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们已经到成长期阶段了。
所以我们要做第二个投资产品。方法会和种子期不太一样,但具体的方式我们还在规划中。
36氪:这既是一支基金,同时也一家创业公司,作为公司来看,你认为它给用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
陆奇: 我认为中国有好的投资人、创业者,但是创新生态里面没有人在做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手把手地,在 10
周内大规模去提升被孵化的公司的核心能力。我们和早期创业生态其他投资者都有合作机会。
更长期看,我们想探索新的方法来降低创新的门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创业团队受益于全球的开源文化、云计算,加速了创业过程,但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家必须要下沉到一个很重的行业,去做很多的数据处理,还没有人能在这个层面大大降低创新的门槛,这是未来我们打好基础后想做的。
36氪:你们是如何给孵化公司提供帮助的,能否展开讲讲?
陆奇: 这些早期公司, 我们最关注的是他们收入的增长 (也有些是用户增长) 。
而很多技术驱动的企业,他们的缺点是,离客户远,对行业的理解不够。做移动互联网,你就是你产品的用户,但是当到技术驱动的、toB 应用的创业,你会离你的 toB
客户很远,你自己不是用户。
所以,尽管技术重要,但是在早期创新过程当中,最核心的往往是在增长、渠道、营销、销售上。
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帮助这些企业在销售、渠道、推广、供应链,产品交付上,去提供他们的核心能力。比如,你需要帮他们一起建立造血能力,花时间寻找、好的造血机制。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是去帮助他们找到客户,而是甚至某种意义上逼他们去建立一种意识 ―― CEO 不去销售是不可以的。真正要把产品做的好,从 CEO
开始,核心团队都要去参与建立销售漏斗,把和客户距离拉得很近。
36氪:奇绩创坛近期举办的第一期 Demo Day 中,有很多公司已经不是 YC 美国典型孵化的天使阶段的公司,而是到了 A、B
轮阶段了,为什么?
陆奇: 我们有个自己的体系来筛选报名的项目,我们不看 BP,我们只问 18
个问题,核心是要找到技术驱动、潜能最大的创业团队。由于用这个方法来找,我们能找到的公司就都比美国的阶段靠后,很多都是融过资的企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其实核心看的是人,而中国有着比美国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要达到我们认可的能力的,好多人都是二次创业者、更加成熟的人。
36氪:这个阶段的公司,YC 原有这套早期创投服务方式还能有所帮助吗?
陆奇: YC 的一整套核心都是帮助公司找到他们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快速增长。
我认为 Marc Andreessen 讲的 PMF 是真正的 PMF,它包含三个要素:
* 第一,是你找到一个好市场,能赚到钱的市场,你的销售已经跑通了;
* 第二,是你的产品开始供不应求;
* 第三个,竞争开始变得非常激烈。
PMF 的阐释
所以 PMF 也有不同的阶段,YC 在美国切入的阶段,是用户在早期试用这个产品的阶段,而我们辅导、加速的阶段,是靠后一点的,就是 Marc
Andreessen 认为的 PMF 的阶段 ―― 产品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成熟、有购买的前期阶段,我们帮助的企业都是离这个还有一定的距离的。
我们每一次 office hour 就是去复盘你上两周做什么,制定下两周要做什么(我们用两周迭代周期),在时间紧的情况下,把大家的能力带起来,快速迭代,找到
PMF。
36氪:自身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如何看你们从零到一的成绩?你们找到了自己的 PMF 吗?
陆奇: 我们的产品,核心是去成为每一个孵化的创业团队的 co-funder,帮他们快速提升他们的能力、找到他们的 PMF。
这里我自己设定的 PMF 标准是:每家企业是不是能拿到下一轮融资,而且是好的和一线的基金的投资。
最终,Demo Day 之后,22 家企业都得到了 100 多家以上的投资者的对接,三天内有 1/3 拿到了 TS。一般来讲中国 VC
的决策流程都要两周左右,所以我觉得这我们的 PMF 是拿到了初步验证的。
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昨天正式对外去说,我们独立运营了。
36氪:独立于 YC 运营之后,你带领的奇绩创坛在下一阶段还有什么新的计划?
陆奇: 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把我们的基础夯实,先帮第一期团队把融资工作全部做完。然后继续一年做两期创业营,同时把 A
轮投资的业务线完整布置好。以及,建立好社区,服务我们的创业团队。
两年后,我们把基础打好了,就会扩大我们自己的融资规模。
36氪:距离从百度离开、加入 YC 中国前独家接受 36Kr 第一次访问,到现在过去了一年时间,回看这一年,是否有一些初次创业的感触或者总结?
陆奇: 早期创业只有两件事最重要:
第一,活着,活得越久越好。 把自己做的事情彻底表达清楚,融资能力要非常强。
第二,迭代,迭代越快越好。 快速找到自己的 PMF,让产品匹配上市场需求。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奇绩创坛是这么教的,而我们自己也要这么做,我们也要活着。我们的方法是和 LP
沟通,去把我们的价值讲清楚,同时我和我的团队都需要保持高速的冲刺、灵敏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 PMF,才能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