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工资和老员工差不多。感觉自己工作了很多年才达到别人刚毕业就达到的水平,现在有点失衡。”一位人工智能行业的老员工在行业圈感慨说。对于早期踏入人工智能浪潮的专业人士来说,愈演愈烈的“薪资倒挂”让他们相当迷茫。
“当我毕业进入商界时,我沾沾自喜,因为我的工资超过了老员工。我没想到自己现在会颠倒过来。其实我心里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技术能力跟不上。我被踢出去只是时间问题。”
年龄焦虑,行业增长缓慢,后浪涌入带来的技术发展空间不稳定.你是去还是留?即使年薪百万,这些AI人才心中的隐忧依然不减。迎接变化已成为人才和企业的共同挑战。
# AI人才供需两旺,百万年薪技术岗位占优。
这个行业的增长意味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与教育等行业的增长失速和人才流失不同,人工智能行业的求职招聘仍然保持着供需两旺的势头,求职人数和求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
脉动人才大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人工智能行业人才供需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相关岗位数量较年初增长50%。商汤、科大讯飞、Mathematica将成为2021年对AI人才最具吸引力的三家人工智能企业。
据脉动数据研究院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脉动上百万年薪的人工智能岗位占技术岗位的90%以上。在技术驱动的行业,CTO的薪资往往远远超过其他C-
水平位置。
疯狂抢人的不仅仅是AI独角兽。BAT等互联网巨头也率先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诚意,急于招人。京东物流提供月薪5-8万招聘具有三年工作经验的AI算法工程师,而一名具有硕士学位和三年行业经验的AI建模与仿真架构师,在腾讯月薪最高可达9万元,预计年薪144万元。
#智能出行岗位增多,自动驾驶成为AI应用的新中流砥柱。
不知道这次人工智能人才的竞争谁会赢。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反映了当前AI技术应用场景的变化。
脉动人才大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研发需求旺盛;d人才在人工智能行业仍然是最高的,其中,汽车研发人数最多;D jobs是涨幅居前的,2021年第三季度较第二季度增长约25%。谈及自动驾驶的繁荣,一位行业哥开玩笑说:“也许人工智能的终点就是自动驾驶。”
今年年初,“不差钱”的互联网厂商进入市场造车,“烧钱抢人”成为汽车圈的常态。小米花了几百亿造车之后,他发布了大量的研发;9月初自动驾驶的d岗,也陆续贴上了“告急牌”,显示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脉象站“人工智能传播圈”从业人员达43万人,汇聚了国内大量AI人才。来自研发;d迭代到商务讨论,智能出行成为最近讨论的热点话题。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从源头上获得稳定的商业价值。”在脉搏人工智能行业的交流圈,荣源启星副总裁刘璇对刘璇表示,“对于荣源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这个词。在L4自动驾驶领域,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如果技术不够好,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很可能产品无法获得稳定的商业价值。”
9月中旬,阿里巴巴率先在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荣源的B轮融资中寻求合作
是宁蒙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一毕业就选择了“冒险”。在接受《后厂青年》采访时,她说:“实习期间,我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厂商工作,但互联网红利明显消退。刚毕业的时候,这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正在招人,于是我大胆赌了一把,跳到了这条赛道上。”
现在,毕业两年,他拿到了70万的年薪和70万的期权,离财务自由更远了。但是,即使是风头正劲,薪水可观,宁萌还是选择从事副业,收入多,保障多。
“这个工资在同行中也算
然属于比较靠前的,我觉得想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七分硬实力,三分软实力,再加上九十分运气。我总结自己实现年薪百万的思路是‘风口行业+老大牛x+学会站队’,不过这个思路风险还是蛮大的。像教育行业,年初还是风口,结果一夜入冬”。当“AI四小龙”上市困难,高值人才内心的隐忧渐渐浮现:风口行业潜力有多大?企业商业化的未来有多长远?CTO的技术深度如何?自身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技术团队牛不牛”、“企业文化怎么样”、“996还是9127”、“老板眼界如何,敢不敢让人放手做”……尤其是对高值人才来说,职级越高,对团队能力、企业文化价值的重视度也就越高。
高值人才渴求高薪,但并不止步于高薪。比起眼下的高薪,他们更关心的是契合的价值观以及可持续的未来。
身处竞争激烈的赛道,人工智能企业在“野蛮生长”时很可能忽略员工的职场体验和心理感受,即使开出高薪,也会因为社区里员工的负面感受而与适配候选人失之交臂,落败“招聘最后一公里”。
有人职场路不畅,在风口下观望新的机会,随时准备跳槽;也有人选择走出风口,离开人工智能企业,回归传统互联网。
当互联网企业带着人财物,声势浩大地袭向人工智能行业,对于尚未来得及崭露头角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除了高薪,还需要给顶尖人才们承诺一个更为确定的未来,才能在市场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