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演艺世界核心区的天蟾逸夫舞台福州路701号,还没有挂上演出海报。门口有梯子和脚架。工人戴上塑料手套,用铁锹、刷子和抹布仔细擦拭门和墙之间的灰尘痕迹。改造后,天蟾逸夫舞台计划进行内部测试,这是天蟾逸夫舞台经过34个月的改造后首次亮相。
2018年3月,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天一艺府舞台修复开始,总经理潘用“外形不高不胖”给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改造后的剧场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表演体验和表演者的表演舒适度。舞台音响、灯光、吊杆、空调、通风设施升级改造。观众“从羽绒毛衣脱到棉毛衣还是不舒服”的尴尬再也回不来了。对于歌剧表演,在技术调试下,剧场混响时间将从不到1秒延长到更完美的1秒到1.2秒。
一楼大厅:售票处平移,新增多功能厅
1926年2月开放的天蟾逸夫戏台,饱览了梨园的风光。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拱形屋顶覆盖了整个观众厅。观众厅分四层,共3917个座位,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新剧场。戏曲圈有句话叫“不入天蟾不成名”。梅兰芳、周、程、荀慧生、谭等著名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的舞台印记。历经大新台、上海台、天圣台等诸多名称,1930年正式命名为天蟾台。
基于“修旧如旧、新旧并存、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造后的天蟾逸夫舞台占地面积约209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65平方米。充分尊重历史建筑风貌,拆除后恢复天蟾逸夫舞台整体环境风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宁团队;负责修复的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照历史照片中的中国元素,还原了福州路沿线正门厅的历史风貌,用浅色水刷石、水泥仿石、弧形角还原了外立面的三层外门、外窗、栏杆、金属支撑。天蟾逸夫舞台紧贴汕头路立面,更新门窗,提升性能,采用现代风格,与福州路老门楼的历史风貌形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推开天蟾逸夫舞台哑光青铜大门,进入一楼大堂。正厅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和装饰,水磨石地面和复古水晶吊灯是过去的原始部分。老观众会惊讶地发现,原本夹在左右楼梯中间的售票处,被搬到了大厅的右侧,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以前,售票处的空间变成了衣帽间和服务区。
更显著的变化在于大厅的“扩建”,首次揭示了南方的“隐秘角落”。据报道,修缮前的大厅被切断,南边的空间被租出去,变成了书店。如今,单逸夫舞台收回近百平方米空间,改造成可容纳150人的多功能厅。
充满音响设备和座椅的多功能厅仍在紧张装修中,格局已初具规模。升降舞台将满足曲艺、评弹等小型传统节目的演出需求。舞台上安装了5米以上的高清全色LED屏幕,声学、光电、多媒体等技术将有效增加多功能厅的活力。多功能厅还配备了可伸缩的观众席,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出形式和场地要求,调整多功能厅的区域使用功能,充分体现了多功能厅的灵活性。
在多功能厅一侧,规划设置便餐休闲区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区,配合剧场日常运营,为观众提供一个驻足、休息、谈心的空间,展现歌剧充满悠扬的另一面
和一楼大堂一样,二楼剧场也收回了租来的空间,左侧新增3个厕所,右侧厕所数量翻倍,增加了热水管道、残疾人单独使用的大空间厕所和儿童低位洗漱台。
走进演出大厅,礼堂里的928个座位全部被换了。为了达到高档的视听效果,设计师进一步重塑了声学室内装饰,科学精准地审视优化了观众席的聚光灯效果和面板墙设计中所用材料的声学性能。舞台两侧和上方的三个显示器也进行了升级。工作人员表示,过去显示屏的精度不够高,无法播放字幕。现在,显示屏可以流畅播放高清视频,在艺术科普课或演员互动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素材来保持观众的注意力。
在观众看不到的舞台深处,设备的更新会带来更加华丽愉悦的观影享受。有40个平衡吊杆。根据传统戏曲剧院的特点,配备了包括麦克风、数字混音器、数字音频处理器和数据记录存储设备在内的扩声系统设备。独特的低音处理技术可以实现现场表演的出色音效,现场录音并提供现场音频中继信号。照明系统升级为两个一体化网络照明控制台,具有控制常规灯、换色器、电脑灯等多种操作功能。可以控制上万条光路,包括3D设计软件,实现实时灯光可视化,更适合现代演出的快节奏要求。
三名清洁人员穿梭于观众之间进行另一轮清洁。最后一排观众席后面的舞台控制室亮灯,技术人员戴着耳机和麦克风进行音频调试。
二楼剧场:设备更新升级,洗手间大扩容
在田单一夫的舞台后台,由于空间狭小,演员靠着器材箱休息的场合不止一次。修复后,进行更衣室。
扩容,不仅演员活动区域更大了,还有乐队休息室、淋浴间、就餐桌椅、厨卫设备用具等,能满足百人大规模剧团演出需求。上海京剧院中生代艺术家严庆谷从小在天蟾看戏,又在这里演戏,“天蟾逸夫舞台重新亮相,不仅观众期待,我们演员也很期待。上海是国际大文化都市,有一流的音乐厅,将有一流的歌剧院。逸夫舞台是传统戏曲传播空间,期待它在未来百年再创辉煌。”
天蟾逸夫舞台内部测试消息一传出,微信公众号被热情的戏迷留言刷屏。观众吴鸿根在天蟾逸夫舞台看了47年的戏,“剧院大修期间,我坚持在天蟾订票,然后辗转人民大舞台、周信芳戏剧空间等剧场看戏,看到天蟾逸夫舞台内部测试消息时,真是喜出望外。”观众“AJT_PROD”从小学开始,就被外公带着去天蟾逸夫舞台看戏曲表演,见证上座率越来越高,“一直到2017年11月上海京剧院《七侠五义》,是我俩在天蟾逸夫舞台看的最后一场演出,可惜2019年底外公仙逝,没能等到这一次天蟾逸夫舞台‘上新’,希望新的天蟾逸夫舞台能带领传统戏曲们走向新的辉煌。”观众“子仪”说天蟾逸夫舞台是自己的最爱,“在这近三十年里,我在里面看了近二千场左右的戏,现在又再次大修完成,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走出天蟾逸夫舞台,工人们仍在进行外立面清洁。“这里将是演艺大世界又一块金字招牌。”潘熠文透露,此次天蟾逸夫舞台修缮完工,还有惊喜等待所有人,“我们寻找到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生前为天蟾逸夫舞台手书‘天蟾’二字,做成新的门面招牌悬挂于剧院正门,取代原来的电脑字招牌。‘天蟾’重开,期待新朋旧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社
来源:作者: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