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怎么教育,怎么教育也是家长头疼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断被切割和迷惑。
近日,由宁萌影业、风火石文化、长江文化联合出品,宋佳、大卫、蒋欣、杰克森易主演,张国立特别主演的都市家庭剧《小舍得》,可以说是刻画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迷茫,与孩子的碰撞。
剧外的人在看剧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内心的自我反思。表面上看,看剧其实是在看自己。在热议之下,是围绕家庭关系和教育问题的全面反思和反思。
作为《小编》系列的大结局,这部剧直接击中了社会痛点。《小舍得》当代家庭面对教育问题时各种粗犷态度的真实写照,让我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从角色到我自己来对比看对方。我儿子今年17岁。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问题吗?我是在用自己的想法来管教和约束孩子吗?
据我所知,原著本身是作者鲁隐公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创作的,编剧周亦菲在改编剧本之前做了大量的采访。公立学校的老师、校长、指导主任,以及秉持各种教育理念的各个年龄段的家长,这些人真实的困惑和感受,都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现实养分,也让主角们有了坚实的原型基础。蒋欣在采访中还说,她真的和几个妈妈一起卧底,结果发现像田玉兰这样的妈妈是如此普遍,这说明了创作团队的意图。我很庆幸《小舍得》能够对社会和时事做出如此精准的洞察,用一部剧来诠释当下人们的真实困境,揭开教育的真相。
01
我一直觉得教育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反映了家庭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和兰,这对“半路姐妹”,是镜像。李楠的教育观念从平静转变为不安的恐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出身家庭和社会观念对她的深刻影响:幸福的出身家庭给了她幸福教育的信心;当她的耳朵里总是充斥着田玉兰的高压教育理念,眼睛里看到的是丈夫对孩子的教育无效,当她在职场上因为学历无法晋升时,她惊慌失措,失去了快乐教育的信心。她还创办了“兰”,采用“拉一步”的教育方式,将欢欢与三桃进行比较,希望能激励欢欢好好学习。
田玉兰是受血统影响最大的样本。童年流浪,母亲改嫁给南叔后,不得不在家里小心翼翼地生活。富二代的丈夫彭彦习惯了懒惰。她接受公婆的经济支持,所以无法拒绝公婆对小家庭生活的干涉。于是她反复对儿子子游说“妈妈下半辈子就靠你了”,在辅导班里含泪向钟老师道歉,一次次剥夺子游对足球和生物的兴趣,这些都反映了她内心的恐惧。
你说分数代表一切吗?是否代表了这个孩子未来的方向?许多父母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感到无助,但往往是这种想法关闭了他们孩子的所有其他可能性。
02
《小舍得》有多维度的叙事空间。看的是“泥潭”里的人物,所以只看父母的憔悴,没有孩子的心里话就单薄了。因为不管父母如何在泥潭里互相追逐,孩子永远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在教育的讨论中,《小舍得》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儿童的主体性,让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0355b70538c5498bad44ae2f1c5e4741' />
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小舍得》里这样的剧情可能太夸张了,你可能不理解夏君山对欢欢的辅导怎么会毫无成效,可是生活里就是有比戏剧更无奈的现实:有人花了21万补考结果才考了59分,而培训机构怎么说呢?――“这孩子资质太差”;而有些地方的重点学校,也真的不是你花钱就能上的……看看这些,你就知道什么是恐惧了。
可孩子本就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在剧中,我们能看到当孩子完全失去对于教育的话语权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
欢欢受不了成绩的对比,一定要去上补习班,她在父母的逼迫下偷偷写日记,说妈妈只爱学习好的小孩;子悠没有奥数的天赋,被逼着进了择数金牌班,情绪却愈发抑郁,他抠破手指,甚至产生幻觉,在幻觉中玩伴的鼓励下,他撕碎考卷冲出考场。米桃的父母给与她的爱又太过沉重,她独自承受面对城市生活的落差感,不敢表露情绪,更不敢做出任何“不懂事”的事情。于是,孩子们在父母们自以为是的爱里,从沉默中集体爆发,集体崩溃。
《小舍得》子悠曾说出孩子的心声:“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是啊,家长们爱的不是孩子本身的样子,他们不认为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热爱是珍贵的,除了米桃,欢欢的艺术天赋、子悠对生物的热爱,都被家长们用成绩束缚,制造千篇一律的“好孩子”。
或许在教育这件事上,只有家长们不再喧宾夺主,听到孩子的声音,看见孩子的需求,家长和孩子才都能达到快乐的状态。《小舍得》让人自省:教育的本质,不该是从外向内的强行规训,而应该是陪伴孩子,完成一场从内向外的成长。
03
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则观众的评论,“大家说剧集令人焦虑,可是如果只是一部影视剧,就让人陷入思考的漩涡,那还不足以说明现实的严峻吗?该庆幸有《小舍得》这样的作品,将这些饱满的真实细节呈现在人们面前,看到问题,才是改变发生的第一步。”
我参加过几次家长会,也见惯了每次考试后家长之间的互相比较。我也时常看到很多人为了一套学区房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是否要上培训班而踌躇不已,这些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有些人的婚姻。
我们都曾有南俪那样关于素质教育的美好初心,可渐渐地都在向田雨岚转化,开始慌张、开始恐惧,生怕自己落下别人半分,更承担不起孩子落于人后的后果。
然而,有位网友对这种恐慌看得真切:“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孩子是普通人,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接纳自己的普通,更不要把对于非凡的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残酷的现实是,哪怕从概率上讲,大多数人的一生注定平凡。看见平凡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那才是孩子面对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和盾牌。
当然,《小舍得》没有责难任何人的态度,就像它那句核心主题:不畏舍得,成长自有答案。它把问题托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告诉剧外的人们,不要怕,放下舍与得间的忧心和犹疑,抛开成年人刻板的评判标准,去帮助孩子释放他们自己生命的力量,成长的答案自会浮现。我们乐观地期待,思想的浸润能带来现实中教育相关做法的改变。可能,这正是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