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因为“自我修养的自学模式遇到了瓶颈”还是因为“需要一个社会身份和平台去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我开始找工作回归职场。在这20天里,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它也发现了一个企业的“哲学”问题:
越是赚钱的企业,越是经营的像寺庙里菩萨――所以,寺庙很,不仅边际成本超低,而且最终可能完全没有利润。
(图片来自互联网)
如何理解把企业模型做成菩萨模型的想法?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词:赚钱嘛!
让我们恢复这个逻辑的完整轮廓:
(1)菩萨可以给来拜的人带来“愿望的实现”。首先,不是他们赚了多少钱,而是“穿越人”。因此,看看企业能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多少价值。(产值=创造价值、转移价值)
(2)说起“渡江人”,曾经美国西部大开发,大家都去淘金,还有人做起了“摆渡”生意,专门帮淘金者渡过一条他们不得不渡过的河,所以他们没有去淘金,而是发了大财。
因为“输出价值”从而导致自己有了价值而现今最赚快钱.
(3)在竞争市场(即不考虑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中,乙方一般比甲方富裕,“2B”企业一般比“2C”企业大。可以初步理解为:乙方或2B行业实现了另一个组织的价值,而甲方尤其是2C行业实现了个体的价值,所以“批发”比“零售”更快、更密集地输出价值?(这里不讨论2C的模型比2B的更强,风险更小)
(图片来自互联网)
(4)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老板能发给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平均工资越高(无论同行的横向比例还是整个市场、整个行业的纵向比例),是否意味着企业/行业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甲方同一家公司,一个培训行业的运营总监,平均年薪会比一个餐饮行业高几十万。(这里有人会反驳:比起一个有3000家直营奶茶店,只有10家直营培训分校的企业,前者老板支付的“总工资”要比后者高很多,所以前者能产出的价值更大。这里请大家看清楚,前面的“个人平均工资”六个字已经统一了考核口径。)
(5)企业产出本身的“价值”也有高有低,客户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是反映企业产出价值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比如一个2元的附体,在少林寺可以让你“讨好”5000元。你敢说你的“平安”不值那么多钱吗?除了交易价值,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可能具有累积价值、长期价值和附加值.比如健身房卖的“养成健康锻炼的习惯”、保险公司卖的“出行安全计划”、品牌策划公司卖的“品牌建设与定位策略”等。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酵和扩大它们的价值。
以上拆解分析相当于总结创业或找工作。如果是以“赚钱”为目的,那就尽量找“的买卖,也是“教人赚钱”的韭菜局”
“这种产品服务方向。学佛菩萨,先“渡人”,德行(价值)达到一定程度,自是凤凰梧桐。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回到矫情的那句话:看一个企业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多少价值,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刚同意这句话的时候,当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以为有道理的时候就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发现企业和客户是“矛盾”的,不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只想着赚钱,追逐金钱,忽略了创造价值的思维和追求,却没有赚到什么钱;观察马云的辞职,总结阿里“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价值观后,整个阿里体系其实是在做“降低客户交易成本”的事情,成就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再次相信“蝴蝶自来”的秩序,达到“看山如山,看水如水”的第三种认知。——而这样一个自命不凡而又简单的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