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月入5万冷门小生意,农村月入60万冷门创业项目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人们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外出打工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必要选择。住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王虎镇的张根志和王殿英是一对70后夫妇。在厌倦了常年在外工作后,他们选择回到农村老家,从事一项被忽视的老手艺。令他们惊讶的是,短短几年,他们不仅把事业走上了正规的发展道路,而且一年赚了近20万元,这让他们变得富有。图为张根英的妻子王殿英用旧木织布机织旧粗布。(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张根英(站人)出生于1976年,是家中独子,6岁时母亲去世。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贫困的生活是全国农村家庭的共同写照。由于家里有用旧木织布机织最后三代旧粗布的传统,由于生活需要,运筹帷幄的张根英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学会了。(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初中毕业后,已经是大男孩的张根智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因为生活需要,被迫外出打工。由于学历浅,学历低,张根英只能跟着别人做一些基础的劳动工作,除了力气大,几乎没有什么技能。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张根英在砖厂用手推车推砖,和别人一起下海钓鱼,做焊接,做太阳能热水器代理等等。图为张根英的妻子王殿英用旧木织布机纺旧粗布。(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有了孩子后,张根英依然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但是随着家庭开支的增加,兼职赚的钱都是边赚边花,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积蓄。同时,由于常年与妻子分居,他无法照顾家庭。此外,随着老父亲年龄的增长,需要张根英照顾,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选择。(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张根英认为:常年工作不是长久之计。与其一辈子为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然后,他陷入了“他能做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张根英认为应该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入手,努力做到“越少受欢迎越好”。有一天,张根智看着家里积满灰尘的木织布机,灵机一动,开始了编织流传四代的老粗布的手艺。(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据悉,老粗布又称“老土布”,是用纯棉,用木制织布机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柔软、吸汗、透气、抗静电。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化纤面料的兴起,旧粗布逐渐失宠,以至于目前几乎无人继承。(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张根志创业的时候,把自己50平米的院子当厂房。他和妻子没想到的是,随着生产步入正轨,市场对老粗布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订单源源不断,让他们喜出望外,更有干劲。图为张根智和妻子王殿英整理旧粗布制品。(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2016年9月19日,张根智参加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他带来的展品被抢了半个小时,收入超过1.5万元。2016年11月4日,张根智参加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两箱2000多元的产品迅速售罄。图为张根智和妻子王殿英整理旧粗布制品。(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尝到甜头后,张根英夫妇想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在镇上租了一个3层、450平方米的店面,一楼是展厅,二楼是车间,三楼是仓库。如今,张根英夫妇加工的衬衫、睡衣、床单、被子、枕头、拖鞋、抱枕等产品均已实现批量订单生产,月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收入近20万元。因此,他们变得富有,所以他们不必四处游荡和工作,未来是光明的。(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   

  

     

  

  王殿英正在整理旧粗布制品。编者按:机会多了,不要盲目跟风,因为机会只留给有准备、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运筹帷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族人,是最好的!传承民族工艺既是责任和使命,也是机遇。如果喜欢,请转发图集,关注上面的“北疆记录仪”,让我们一起传播正能量。(图片来自东方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