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还清4亿元的老罗,计划年底还清所有债务,当天再回到科技行业。时光荏苒,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行业的发展已经按下了加速键,我们不知道老罗灿是否重拾自己的理想。
据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三秒钟。很多人应该忘了,老罗曾经凭借《老罗语录》成为第一代网络名人,创办了锤子,收获了很多锤子朋友。当然,最让人感触的还是老罗的理想主义情怀。
现在,老罗已经决定重返科技行业了,热血未凉,让人钦羡。
现在博客一下老罗的创业思维,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 01.你真的适合创业吗?
有两种人更适合创业,第一种:最简单、最赤裸,就是渴望发大财赚大钱的人。.
这是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的初衷,多赚钱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或者多赚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这是人类不断奋斗和进步的动力之一,没有什么好羞愧的。人类的整个商业史就是一部穷人试图通过商业活动和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贫穷命运的历史。
我们年轻的时候,第二种:不甘于平凡、需要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的人。身边有一些人,有些人天生有野心,有些人很容易被有野心的人感染。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人大多失去了这种想法。如果你在二三十岁的时候经历过各种挫折和困难,还没有失去这种信念,那么你也是一个适合创业的人,这是非常好的。
还有六类不适合创业的人,请大家注意。第一,特别怕累、特别怕麻烦的人,
因为创业一定是一件特别累、特别苦、特别麻烦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特别害怕这些东西,创业前一定要想清楚。
在第二,做事情没有长性,容易放弃的人。几乎所有的创业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你看到的那些超级大公司都非常的顺利和牛逼,他们都经历了磨难。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项目创业,第一天就要明确,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做事情没有长远眼光的,比如做了一两年的,不适合创业。
第三,抗压能力差的人,绝对不要创业。或许是天生不适合创业者的最重要特质,因为其他特质基本上可以在创业过程中获得。
但是承受压力的能力大多是先天的,很难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天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你一定不适合创业。
第四,如果你对要不要创业这事还有犹豫和困惑,多半也是不适合创业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创业并不兴奋,而是感到犹豫和迷茫,那很可能不适合创业。也许适合和别人一起创业,但绝不适合独立创业。
在中国的这波创业浪潮中,有很多虚拟的火泡泡。除非想清楚,否则不要跟风创业。
第五,希望自由、不想打工受委屈的,也不适合创业。
很多人创业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给别人打工,不喜欢被老板或上司安排,希望自由。
但这并不是创业的好理由,因为你们大多数人会遇到比上班更大、更严重、更恶心的委屈。马云曾经说过,企业家的心总是受委屈的,你知道一个当老板的人要承受比工作时多无数倍的委屈,这一点应该很清楚。
关于第六,对和家人相处时长很在意的人,可能也不适合创业。's创业的一个大谎言是所谓的平衡家庭和工作,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旦创业,都是工作,家庭很难兼顾。
# 02.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判断创业方向有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颠覆性的技术或产品
如果你有颠覆性或革命性的技术或产品,是创业的理想方向,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这样的机会。
2.发现小蓝海,在细分市场做出新品类
像现实世界一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选择常常比努力重要的多”。.
选对方向后,要有足够强的执行能力。一旦我们想到一个好主意,我们应该立即执行它。效率很重要。
而大多数人发现的所谓蓝海,其实是意淫出来的假蓝海、伪需求。.寻找一个特别大的蓝色海洋需要聪明和敏锐的观察
从概率上来说,更有可能在这个小小的细分市场找到一片小小的蓝海,做出新的品类。
出一点成绩来,运气好的话,成绩也不会小。比如白色家电,如果智能化这一轮做出点什么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痛点,那么还有一点机会,否则白色家电市场整体已经尘埃落定,没有机会了。
但是有没有可能从里面发现一个新需求,做出一个新品类呢?这是有可能的。比如牛奶老出事,买回来的成品豆浆质量太差,很难喝,于是有人就花了大力气做了一个好用的豆浆机。
这个豆浆机可能不需要你从零开始发明,只需要你把传统上难用的、笨重的、糟糕的豆浆机,调整成简单易用的傻瓜式好产品,然后营销上对消费者教育加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让原来的牛奶消费者有一部分改去喝豆浆,如果这个运作好了,也能做出个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市值的公司。
3.找到一个供给不足的增长行业
这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选择,某个行业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供给,但是供给不足,或者是可能不足,这个大多数人创业的时候常见的选择。
实际上,所有人都观察到某个行业还在增长,也观察到很多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还观察到这个领域里已经隐隐出现了一两个未来可能形成垄断趋势的公司,但同时也观察到格局还没有完全尘埃落定。
如果投身这样一个领域,就不要指望能非常快速的成事,这个创业过程一定是疲劳的、艰难的、缓慢的过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对时间周期误判,会走的格外的辛苦。
所以整体创业方向的选择上,第一革命性颠覆,不太现实;第二,大的蓝海没有找到,找到一个小的蓝海,说明你在项目选择上,如果没看走眼的话,还是比较聪明、有优势的。
最惨的是第三种,某个行业还在增长,你也没有发现什么蓝海,只是觉得这个行业的增长势头还没有完,可能跟着能分一杯羹,这个相对是最困难的。
4.为了实现自己长久的梦想
还有比第三种更糟糕的情况就是第四种,为了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比如从小想做一个像博朗电器这样的产品型公司,希望自己能成为稻盛和夫、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
单独由梦想驱动的创业是最不可取的, 特别是在一个没有颠覆、没有蓝海,并且已经挤满了各种公司、行业还不怎么增长的情况下,去做这样的选择。
比如某些文青创业做实木家具,不管市面上有多少家实木公司,也不管实木家具的需求是多大、成本和利润规模有多高,一门心思只想做实木家具。
从统计上、感性上还是理性上,这种都是最不可取的创业方向选择。
# 03、如何一分投入换十分回报?
企业经营有三个基本常识:第一判断要规模还是要利润,第二看增长和时机,第三要洞察人性的特点,并据此判断产品的需求。
1.弄清楚你进入的行业总体规模有多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是一个成功的小公司,还是一个成功的大公司,还是一个成功的中等公司。
举个例子,我国房地产的行业规模一年是十万亿左右,汽车是六七万亿,手机一年差不多是一万亿,销量大约五亿。这个时候看空气净化器,大概一年销量是六七百万台。
所以,如果我们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原则上肯定要选更大的行业去做,这决定了你同样三年五年的投入之后,换来的是十分的回报还是五分的回报,这是由产业规模决定的。
2.弄清楚你想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同样一个行业,选择哪个价位段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你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
生产人人都需要的中低档产品,通常规模要比做高档和奢侈品要大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丰田汽车的市值要比宝马和奔驰加起来还要大,除市值外,丰田的利润也比宝马和奔驰加起来还要多,这也是规模效应的作用。
如果你选择一个行业,要想好到底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要规模的话,要做中低档产品,扩大用户基数。要利润的话,有可能要牺牲规模,这点要想清楚。
3.把握好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时机
进入一个行业前,要先判断它是处于高速增长期,还是一般性增长期,还是基本不增长的夕阳期,然后再决定你进不进入这个行业。
因为它决定了你同样的投入,换来的是十分、还是五分,还是一分的回报率。
很多对产品本身很自信的团队不在乎时机,实际的情况是, 如果产品足够好,选错了时机,就算死不了,也会累个半死。
而如果产品做得还是那样,但是时机特别好的话,也可能是一分投入两分回报。
这里面的区别就是你进入一个行业的时机。
4.要洞察人性、判断需求
当我们选项目的时候,要洞察人性的一些特征,据此来判断一个产品的需求存在不存在、强不强,是痛点需求还是痒点需求,还是不存在的需求。
举例来讲,健康肯定是个好生意,但预防健康就是个烂生意。什么是预防性健康,就是健康手环、健康餐、健身房这些,希望你未雨绸缪,把身体弄好,但是预防有用的话,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病人”了。
那什么是健康的好生意呢?就是事后补救型,比如健康出了问题以后,看病住院打针吃药,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已经出事了。
从人性的角度讲,提前让你健康起来的手环、健康餐等相对事后让你打针、住院的生意,都是不好的生意(只针对商业来说)。
所以如果你要做健康的生意,一定要选择事后健康而不是事前健康的生意。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洞察,不要完全相信数据和调研,而是基于人性去判断。
5.特别提醒:一切以项目为先
不要因为你某个行业做了十多年,创业就一定要选那个行业。
比如你做了十几年手机,现在准备出来创业了,就选择做手机,是非常不好的。除非手机刚好符合上面说的几点,它是一个蓝海市场,它的规模在增长。
如果你说你在手机行业做了十多年,别的也不会,所以只能在手机行业里创业,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假如你所处的那个行业现在不适合创业,没什么机会,那就不做。
另外,如果现在不适合创业,没有什么机会,可能对你是好事,正好让你没有包袱。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创业,倒是不用太考虑懂不懂这个项目的具体技术。
如果这个项目本身特别好,商业逻辑、商业模式都很好的话,你可以找合伙人、找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做。
# 04、如何在初创企业被当成草台班子时挖到人才?
1.术业有专攻,不要花笨功夫自己硬磨
由于我之前都是在文化、教育培训行业,所以当我创业进入科技行业招人的时候并不顺利。
这里有个基本逻辑,就是术业有专攻,
要招资深科技行业背景的人才,最简单的方式是找一个在这方面有足够资深、能力足够强的一个主管,让他帮你解决招人的问题。
因为那些人可能对你不信任,但是对于一个领域资深的主管,他是信任的,这样就比较好操作下去。
2.要舍得给钱
创业公司CEO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经常碰到一个人开出的价码比自己给自己定的工资还要高,心里很不平衡。
这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对一个创始人来讲,如果他创办的企业没有成功他就什么都不是,而那些职业经理人,他不来你这儿,到别的地方也是这个价,所以心态一定要摆正。
我们在招人力资源主管的时候,候选人是一个非常资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当时她也收到了BAT其中一家的Offer。
我们在争取跟她沟通的时候,发现她跟我们的价值观、理念很趋同,并且对我们做的事情本身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开诚布公地跟她聊了聊,告诉了她我们的处境与难处。
这里有一个方法,
当你碰到一个人跟你明显是同类的时候,跟她沟通越坦诚、越直接越好,我们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她很愿意帮助跟自己志同道合人的这种强烈的意愿,使得她成功去到了我们这边。
当然,薪资给得也很漂亮。
3.重点突破、有的放矢
一般非技术出身的CEO会认为工程师这个群体比较难搞,你跟他谈钱吧,他跟你说概率,说创业公司的失败率很高;你跟他谈理想吧,他通常会比较冷静,对你说那些东西无感,总之感觉刀枪不入。
但其实这群工程师也有非常感性的一面,如果说带他们技术出道的那些愿意去某一家公司的话,他们通常是不问前途、不问回报就跟着去了。
所以我们在跟人力资源主管搞定几个技术大牛之后,他们带过来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跟着他们一起工作过的那些人,就变得异常顺畅。
这样在公司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大概100多人的时候,我在公司走廊里发现了我不认识的人,但脖子上挂着工牌,确实是我们公司的。我去到人力资源主管那去聊,我说我不认识他很正常,但为什么他也不认识我呢?
人力资源主管惊喜地说,你看,我们终于走上正轨了,已经成为一个正经的公司,不是一个相声明星办的粉丝公司了。
_参考资料:罗永浩《你应该提前收藏的创业经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