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朝武
“最大的桃子重9-2斤,可以摘一周。猕猴桃长势很好,9月份就可以开采了。今年的果园又是一个丰收年。”7月18日,31岁的鲁旸看着海曙区印江镇云峰村后门山果园里的水果,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今年是鲁旸投身果园的第六年。大学毕业后,视觉传达专业的她,父母给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坚持回到家乡云峰村,注册成立了林兴水果专业合作社,成为董事长,开始种植果树,成为果农。
这家人不理解鲁旸的选择。在云峰村出生长大的鲁旸说:“小时候家乡经济比较落后,这种印象一直留在脑海里。我心里有一个情结: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虽然父母帮忙找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挺好,但为了自己的理想,鲁旸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家乡。
刚回到云峰村,鲁旸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业方向。“现在农村年轻人不多,人气不足。如果能专注于一个农业项目,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还能带动家乡乡亲致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鲁旸说,下定决心后,她承包了别人刚到期的200亩茶山,开始把它改造成果园。
为了开始,鲁旸先推倒了茶树,整理了田地,然后去了奉化桃协会,咨询了有经验的老师,买了树苗,种了1600棵桃树和2000棵猕猴桃树。在没有任何耕作经验的情况下,她还参加了各种农业培训班,学习果树种植。“什么时候割草、施肥、如何除虫、疏果和修枝,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知识才能管理好果园。”每天,鲁旸要么拿着书进行研究,要么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还会去其他水果种植园实地考察观察。
鲁旸深知一个果农的艰辛和努力。“种完果树后,第一年,由于设施不完善,加上夏季气温较高,猕猴桃苗有一半、桃苗有三分之一干枯死亡。”杨璐说她很苦恼,不得不重新种树苗。猕猴桃需要爬藤和人工授粉。她还为人工授粉一个接一个地搭建棚子和混凝土柱子。令她欣慰的是,补种树苗的成活率在95%以上。
为了方便村民行走,鲁旸还自费近10万元在果园旁修了一公里长的水泥路。如今,六年来,平坦的水泥路为周边的桃猕猴桃采摘游带来了火种,今年农民收入可观。鲁旸在果园投入近180万元,今年迎来了收获季节。
“今年是种桃树的第六年。水果又大又甜,新鲜又脆。预计产量约8万公斤。”今年光桃子就能赚40万元左右。鲁旸告诉作者,他不想要高产,他想保证质量。“现在我并不急于获得大丰收,而是一心一意在种植果树。只有收获高质量的水果,才能为未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几天,随着果园第一批桃子上市,鲁旸也发挥专业优势,开始设计桃子包装盒的“Logo”,还会注册商标,推出微信直播等营销方式,宣传自己的果园和水果。“我还在印江成立了青年农民协会,大家可以在这里互相学习,促进家乡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每个周末,游客都会来果园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