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这学期有一门课叫《营销管理》。总觉得营销课程比较枯燥,细分到太多琐碎的领域,比如售前售后服务、产品定价、数字化、消费者行为.任何相关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一门课程中,这门课程可能相当实用,但一旦被解释,它就会变得非常模糊。
而且,很多概念,没工作过的人,听的时候没感觉,工作过的人,往往不屑于听。毕竟,大多数人在自己的行业奋斗的时候,都能理解一些比较实用的营销原理。
小果有一个朋友是连锁餐饮管理公司的,但他从未上过高中教育和市场营销的大学课程,但他与员工分享了自己对营销的理解:营销是“看得见的”,通过细节不断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概率,形成回购行为。
你真的明白了吗?
回到课程上去。
《营销管理》的老师有一个得意的小学生,做了一个新的燕窝品牌。老师的方便,让大家把这个品牌的消费者行为洞察、战略分析以及接下来的战略选择和推广方案作为本课程的最终作业。
在市场营销课上,老学员的案例和想法直接抛给新学员作为研究作业是很正常的。
反正大部分营销课都要做案例。对于大品牌,你只能找到公开数据,很难做到精准的消费者洞察。老师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准备这种东西,所以很多营销课都用身边人做的新品牌或者新产品案例。
尤其是当你可以利用学生现成的信息时,不仅省事,而且不花一分钱。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品牌有点可笑。
很明显,没有正面价值,每个人都要逼出什么优势和未来策略,这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强烈反感,以至于在最后一个展示环节,当老板来到现场听分享时,大家简直有话要说,几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让创始人脸红。
创立这个品牌的出发点很有意思。两位创始人是夫妻,可以算是我们的高三姐妹。两人都没有母婴用品方面的经验。其中一个曾经做珠宝,另一个曾经在教育培训行业。
因为女创始人在怀孕期间的一些感受,她们决定“引领母婴市场潮流,做妈妈们放心的产品”,所以在接触了所谓的“供应链”之后,她们以为自己有了逆天的资源,于是决定打自己的耳光创业。
从创业到产品下线到现在的推广阶段,他们有多少客户?
55个客户,不开玩笑,55个客户。
让他们考虑从媒体上做,或者先投资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他们说:太贵了,创业初期预算有限。
他们不知道创业前听了谁的。他们谈了很多自己品牌的内部渠道,五位数的预算让他们可以进入某齐家的直播间.但是商标注册后,产品生产出来了,花的钱也花了。创业前有很多想法的专家都走了。
嗯,当你被鼓励创业和投资的时候,到处都是诸葛亮的团体。当钱花完了,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人就散了。只剩下几个脸皮厚的人,开始“点子多,没事干”的到处乱逛。
这绝对不是个例。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身边很多人总是“以创业为荣”。一群连行业门槛都没摸过的人说,创业就是创业。小果身边有许多跨境企业家:
一家连锁餐厅的老板突然觉得健身房利润很高,就直接投资500万给他的健身教练,开始跨界创业。最近半年,他亏了钱,抵押了别墅,卖了奥迪Q7,生病了。
一家实体店的老板突然要到处投资火锅店,说明谁开了某个龙火锅,三个月就能赚回几百万.肖国玺问,三个月后发生了什么?不会打开吗?
有朋友花几百万在家带一个不知名品牌的茶叶店的代理商,最后一家店没开,只是因为知道开了会赔钱。
大家都说生意不好做,但既然这么难做,为什么要这么贸然的开始呢?毕竟这些年,伴随着互联网红利,似乎资产配置加速分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每隔几个月就能听到身边某某人,默默赚了很多钱,沮丧到爆。
这两类人的起伏变化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见面就要商量,准备投资某某项目。你怎么想呢?
反正也不是我的钱。提出一个严肃但无用的观点并不容易。
但是它有多富有,或者你说你已经受够了富裕的生活,渴望降低自己的身份?有什么不管,就拉一帮外行,找个饭桌,开始商量怎么创业。如果你能把它炸掉,未来会很光明。
2021
年了,这还靠谱么?其实小果我也向多个朋友好好说过的想法:不要轻易创业,很多创业项目并不需要你去100%的全身心投入进去,当个副业做就够了。
要开始创业至少得先想通创业的逻辑,搞明白赚钱的途径方式,再考虑自己要不要开始,有没有真正干事儿的人一起开始吧?如果没想明白,怎么也可以先去行业内的大公司看看别人赚钱的逻辑,积累好自己的资源,再考虑创业吧?怎么就能一拍大腿,踩着吹捧的祥云就开工了呢?
末了还得让无辜的学生们想办法分析,他的事业有多么成功,未来有多么光明。我们忙着写正经研究报告呢,又不领他的工钱,哪有功夫帮他写玄幻小说?
创业这种事儿,特别是没用闲钱创业的时候,真的要再三考虑,不要轻易尝试,先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再去考虑要不要做,这或许能帮助大多数人保持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