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采访成功企业家的采访稿,创业者采访报告

  

  瞄准最高目标后,只要你敢做,路就好走。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一个很难的问题——企业家和创业者有什么区别?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让我深思了很久。   

  

  在中国,一个企业家似乎是对一个成功后是公司的人的尊称,但如果你在英语中寻找对应的词,你会发现企业家和企业家其实是一个词——企业家。   

  

  我更喜欢企业家这个词。20年来,我深深地结识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企业家。如果我总结这群人的共性,我更愿意这样描述——   

  

  一群认为自己的事情很重要,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努力让自己对世界重要的人。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不重要,就不会“强迫”自己快速学习迭代,最后把事情做好。如果你对实现这件重要的事情是你的使命和意义不够自信,你就无法坚持下去,也无法推动改变的发生。最后,如果全世界都不认为这件事很重要,他们往往会创业失败。   

  

  所以,创业者一定要有自信,或者没有自信,这其实挺难的。因为专注必然带来狭隘,自信必然容易偏颇。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相同的缺点。   

  

  四年前,我和几位企业家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名为Frontier Society的社区,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家来“交换世界观”-   

  

  企业家之间的坦诚交流,可以把别人的常识转化为你的前沿认知,看到世界上更丰富的真理,是对抗狭隘和偏见的好方法。   

  

  9月,极客公园前沿社组织了一场完全封闭的“前沿思维论坛”,邀请了多位曾获“企业家”殊荣的优秀企业家进行为期两天的分享交流。把创业者变成听众,而不是邀请他们上台做嘉宾,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从很多正面反馈来看,也是很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在闭门交流中启发我的“世界观”。今天,我要讲一加创始人刘与App总编辑的现场访谈。我想这就是我认识的刘8。   

  

  这几年,他给我带来了最感人的分享。   

  

  正在加载视频.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前沿思维论坛2021对话精选   

  

  #越难的选择越简单。   

  

  全球化是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一加是讨论这个话题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手机行业,一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加为什么坚定地选择做高端手机,为什么这么快就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一直是见结果不见原因的问题。   

  

  记得早在2014年,刘就跟随极客公园来到硅谷,拜访了、推特、Pinterest和特斯拉。   

  

  等待科技公司。当时一加刚起步,第一代产品刚发布5   

  

  一个多月来,这些公司的高管和工程师只是对张一鸣和他今天的头条新闻“点头”,他们没有意识到字节跳动在未来会有什么影响。然而,当他们转而知道刘易佳创始人的身份时,他们都立即表现出了一种不可理解的亲密感,从而易佳成功地成为了增强群内交流氛围的“破冰者”。   

  

  很多人可能会感兴趣-   

  

  一个中国品牌如何征服美国市场,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获得认可?虽然“方法”很重要,但我其实更好奇刘的“他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   

  

  这也是在采访中问刘的第一个问题。   

  

  刘说,这个选择其实是“惯性”,源于他2006年创作OPPO Digital蓝光DVD的经历。   

  

  稍微了解一下视听热圈的人都知道,OPPO Digital蓝光DVD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后来从后面走过来,打败了当时业界最强大的天龙和索尼。   

  

  刘回忆,当时觉得上一代巨头的产品还不够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你想做某事,你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   

  

  当时,时代也给了一个机会。蓝光时代,软件开始变得重要,当时的软件工程师在天龙、OPPO Digital都很少。   

  

  因为直接做蓝光机,而不是专注于软件的力量,完成了超车,很快做出了明显超越巨头的产品。   

  

  刘认为,超越巨头的另一个原因是“摆脱最难的人群”——最专业的用户群体。   

  

  早年,刘在高保真度的AVS论坛呆了很长时间。   

  

  实际上,在那个论坛里,未被发现的人才、声纳专家和技术极客都是专业且有竞争力的挑剔用户。但实际上,让他们满意的方式是认真倾听,公开接受意见,根据用户问题的反馈不断迭代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让产品真的越来越好,用户对品牌也有了主人翁感和参与感。解决用户的问题是对用户最好的操作,而不是刻意维护或设置“气氛组”。   

  

  “有一年在CES上,一位索尼员工主动拉着我的手,感谢我们做出了这么棒的产品,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才30岁。   

  

  走吧。刘有点被这张照片“看穿”了。毕竟天龙和索尼曾经是他的偶像。   

  

  OPPO数码的经历对刘影响很大,   

  

  他觉得就应该做最好的产品,并去经受最挑剔的用户的考验,而不是去琢磨怎么找缝隙、切局部。因为产品真的做好了,很容易向下兼容,被整个市场真正认同。这也决定了一加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   

  

最难的事情做好之后,其他问题解决起来都会相对容易。

  

」刘作虎觉得产品是最难的事情,赢得专业用户是最难的事情,但如果时代给予机会,同时你敢于选择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会让做事情变得简单。

  

因为你的目标无比清晰,你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和运算,你专注认真地做就好了。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前沿思考论坛2021

  

# 好的审美是有力量的

  

一加从美国市场入手,一路在全球各个市场收获了粉丝,甚至在印度高端机市场,一度超越苹果,并多次拿到了第一名。全球化市场如此多元,是否存在「文化之墙」?打穿文化之「墙」的方法又是什么样的?

  

有意思的是,刘作虎觉得对于手机和很多科技产品来说,好像没有什么「文化之墙」。他拿苹果公司举例,他评价 AirTag 是「一个极其优美的工程设计」 ――

  

这里其实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思考,比如纽扣电池如何做到长达一年的续航;而这些复杂的技术交付给用户的,却又是极其简洁的产品体验。他觉得这种技术产品的审美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你如果真的做到了,又能有什么「文化之墙」呢?

  

审美这件事,是刘作虎经常提到的。听起来很虚,那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刘作虎说,如果你要做真正的高端好产品,其实全世界对「高端」和「好」的感受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你会发现高端的,往往也是简约的、极致的、无负担的、有着让人舒服愉悦的色彩和结构、每一处细节都贯彻同样的逻辑、严谨到挑不出毛病和漏洞

  

……

  

而审美其实就是,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相信这才是「好」的定义和标准,没有妥协;是不是自己会竭尽全力去一次次追求比好更好,不能容忍自己做出与之相违背的东西。

  

这很难,因为需要一切细节、一切动作向「好产品」这个「唯一目标」看齐。它也最简单 ――

  

「做低端,反而要去适配不同人群、市场,去做取舍。而做高端,你做到更好的审美,更极致的产品就能画出市场的同心圆了。这不是更简单一些吗?」

  

「怎么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审美上的好产品呢?我觉得如果半年之后,你拿到手上依然觉得很漂亮,很可能这个感觉就对了。」虽然手机圈是个拼参数和配置成风的领域,但刘作虎认为把「感觉」作为判断标准,是与用户产生共情最关键的一步。

  

不过他坦言,审美这种主观判断很难被量化,难以成为一套指导公司运行的方法论。他也在摸索如何提升整个公司的审美能力,这件事可能要从组织形态开始。

  

在一加内部,刘作虎「执念」地认为审美是不能分工的,这是一个全体系要共同创造的事情。工程师不能一味只是交付设计师提出的需求,也要带着审美,以自己的工程能力去参与创造。一个滑动、一个震动反馈、一个间距有没有做到极致,工程师心里是最清楚的。在他看来,研发团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产品团队。

  

无论是设计的审美,技术的审美,甚至是对定义问题的审美,本质上都是一种选择。刘作虎认为创业者,就是靠选择来获得力量、创造价值的。

  

和刘作虎交流,你基本上看不到太复杂的方法论和逻辑,他面对所有的复杂问题,给出的都是个「简单」的解法(虽然听起来都很难)。

  

我曾经以为他不善言辞,但时间长了我发现,他应该是努力想做一些简单而不复杂的选择,即便这个选择是难的。但按照科技圈的说法来说,「这是个工程问题,不是个科研问题」――也就是说,它是可以实现的。

  

  

OnePlus 9 Pro

  

# 本分就是平常心

  

很多人知道刘作虎深受段永平的影响,身上必然延续了段永平一些做事的理念和方法。段永平思想里的「本分」,一度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但是这个词 100 个人可能有

  

100 种解读,所以我也很好奇,刘作虎又是如何理解「本分」一词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加 2

  

直到上市的最后一刻,都没能让他有心动的感觉。摆在刘作虎眼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是完成对用户的承诺,按照计划准时把产品交付出来,还是冒着交付不了的风险,先把产品做好

  

―― 这两种做法哪个才是真正的本分?

  

迫于压力,一加 2 还是上市了。但是刘作虎坦言,这到今天都还是他的一个遗憾。如果重来一次,他会选择推迟交付,先把产品做到让自己满意。

  

刘作虎一直把这个例子当作一种教训,他觉得所谓本分,其实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很难的,因为你要抵住诱惑和压力。平常人难有平常心。

  

」既定的产品上市节奏是压力,用户的期待是压力...... 但是刘作虎后来发现,这些压力纯属是自己「想多了」

  

――「用户对你其实根本没有每年升级一代产品的需求,那是你自己想多了。你一旦交付的产品不好,他凭什么买你的?」

  

「所以你要保持平常心,回到理性,抛开情绪和情感,你就会更容易有平常心,阿段就是一个超级理性的人。」刘作虎说。

  

创业从来都是较劲的,追求极致的,这和平常心听起来完全是冲突的。刘作虎也承认这一点,所以他也感叹「不做 CEO,是很难理解这个平常心有多难的。」

  

但他觉得不能把平常心理解为「随遇而安,差不多就行了」,而是要对难而长期的重要的事情,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原则、识得出诱惑。

  

刘作虎提到段永平的时候,说阿段有一句特别「神奇」的话:「反正每次你对一些不那么成功事情,讲述理由或者寻求指导的时候,阿段往往只有一句话回你――那只能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

  

「说明产品还是不够好」,这是一句「万能」的话。听起来没啥信息量,但刘作虎觉得它确实解答了企业面对的所有困惑,又显得极其有力量。每次他都会因为这句话重温一下「求责于己」,然后一些焦虑也就化解了,总之就是要把产品再做好一些,这是个简单而清晰的路径。

  

刘作虎觉得把自己推到最核心的问题上、心无旁骛地专注,是修炼平常心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不会有时间胡思乱想,也不会被情绪左右去纠结那些不值得浪费时间的问题,也就可以少做些错误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