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堂到小洋楼,王靖民(右)后悔没想到生活条件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住房不仅是一个庇护所,也是家的象征。建国70周年以来,亿万亳州人民先后实现了从“蜗居”到安居乐业的跨越。“小时候,我住在茅草屋里。我现在怎么会想到住楼房呢?”涡阳县兴源办事处居民王靖民说,他家房子的变化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展示了家庭生活的改善,也展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5间茅草屋住10个人
“你以前怎么敢想住这么大的房子?”9月29日,坐在涡阳县兴园街道办事处张瓦房村大儿子家的客厅里,70岁的村民老王感慨地说。老王的名字叫王靖民,他有三个儿子。每个家庭都建了一栋四层楼。
48年前,老王结婚时,房子成了大问题。他家只有五间茅草房。
“我和妻子被分成两个房间,他们住在剩下的三个房间。”老王说,当时有两个老人,一对姐妹和四个弟弟,也就是说,八个人不得不挤在三个小房间里。厅里也有床,姐弟俩的床都用破布帘遮着。我不敢和亲戚呆在家里。真的没有地方。这是一间建在厨房里的小屋。下大雨的时候,你不会做饭,房子到处漏水。”
当时农村没有电风扇,天热的时候,人都不能待在室内。晚上大家都拿个垫子到外面阴凉的地方,铺在地上当床睡,经常被蚊子咬。“当时没有电,大家都点着煤油灯,房子的墙壁上布满了烟熏黑的痕迹。”老王说,和家里其他成员相比,夫妻俩能有两套房子就很不错了。
“不仅生活不好,吃饭也不好,连面都吃不下。”老王的妻子张说,当时大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好,也没有互相攀比。
几年之内,老王和他的妻子被迫搬出他们的家,因为他的二哥要结婚了,这两栋房子将被用作婚房。
土坯房“进化”成楼房
老王的新房子位于村子的西边。这是三座土坯房。
“我们自己建的,花了好几个月。”老王说,那时候砖很少,很贵。他们用麦麸和泥混合制成大土坯,然后把它建成一堵墙。墙上贴满了泥土和带种子的高粱穗,防止墙壁被雨水打湿。“土坯房冬暖夏凉,应该算是当时比较好的房子。”
住了不到10年,土坯房在原址上建起了砖瓦房。2001年,老王在村南盖了三间平房,因为他的大儿子王玉林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时,三间平房是结婚的“一般要求”。
老王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随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结婚,王靖民和他的妻子搬到了村子东边的三个小瓦房里。
“三个儿子都盖了楼,让老两口轮流住在那里。”老王说他不想给他的孩子添麻烦。他偶尔去住,更多的时候他和妻子住在自己的三间瓦房里。
“让他们活下去,他们总说不习惯。”王玉林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了。“楼上几个房间都是空的,两位老人不想和我们住在一起,说不习惯,其实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昔日盼“有房子”如今盼“好房子”
王玉林的四层建筑建于2012年,旁边的四层建筑属于他的三哥。
王玉林一年到头跑运输,一年挣一二十万。因为身体长期无法承受驾驶,今年他在县城的一家运输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已经成年,王玉林已经开始担心孩子的房子了。“现在,在农村,不管是工作还是做生意,只要你脚踏实地,生活就好。你看,我们村已经建了许多建筑。然而,在家里盖房子是没用的,下一代年轻人必须买一套房子
老王家的变化,是我市乃至全国成千上万农村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的缩影。和农村居民一样,城市居民的房子越来越大,社区环境越来越好,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此外,我们的城市已经想尽一切办法来确保特殊人群能够生活和生活。贫困人口危房改造持续推进,公租房、廉租房为许多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提供了自己温暖的“窝”。今年,全市继续加强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28224套。
“我们过去担心房子,因为我们没有地方住。现在孩子们担心房子,因为他们想把它变得越来越好。这不一样!”老王说,现在农村越来越好了,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孙子也能住在村里,这样就能经常看到他们。“城里买的房子太小了,家里也比较宽敞。反正现在有车,到县城只要一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