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中国合伙人情节概括,中国合伙人遇到的问题

  

  这篇文章很长,可以先收藏!   

  

     

  今天的内容是根据吴建国《激发组织活力》整理的。吴建国老师在华为工作多年,担任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一手创办了华为大学。他非常熟悉任的想法。这一次,他以《让组织长期充满活力》为题,系统阐述了华为为对抗“熵增”、永葆活力所采取的关键举措。干货满满的,值得收藏。   

  

  更多精彩内容,可购买专栏学习!   

  

  吴建国老师提到,几年前,索尼总裁吉田健一郎先生来华为洽谈合作。吉田健一郎告诉任,我从我们的创始人先生那里学到了对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紧迫感和危机感;二、谦卑,总认为自己无知;第三,长期主义。他问任,这三个是你成功的关键因素吗?   

  

  任想了一下,说,也差不多,不过我想再提炼一下。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战略必须也只能大致正确,做好战略有两个方面,即洞察客户需求变化和洞察技术趋势;二是更难长期保持活力。没有活力,组织就会消亡。这样的企业不可能以客户为中心,更谈不上长久生存。任告诉吉田健一郎,我在华为这十年观察到的最大现象之一就是活力下降,这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我必须解决。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他的回答不一定对,但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参考。   

  

     

  在过去的十年里,任谈论最多的概念是熵增定律,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是指无序和混沌的程度,熵增定律意味着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从有序到无序,最终灭亡。   

  

  这是自然科学的规律。但是,任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相似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熵由低到高,逐渐走向混沌,失去发展动力。因此,死亡是一个哲学命题,而活着是一个现实命题。”   

  

  任说,几年前,他把“活着”作为华为的最低纲领,现在他终于明白,“活着”是企业的最高纲领。   

  

  任反对熵增的思想也来源于自然科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生活力和抵消正熵。企业内部肯定有正熵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做负熵运动来对抗熵的增加。这种思维来自物理学家薛定谔,他曾经说过“人生来就有负熵”。比如运动属于生理上降低身体的正熵,减少脂肪,加速新陈代谢;管理学者陈春花坚持每天写作,罗振宇每天发言60秒,可以算是精神上的负熵运动。然而,即使我们一直在做负熵运动,只要个人生活和组织生活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仍然无法抵抗正熵快速增加的趋势。   

  

  第二,打开系统,远离平衡。这一思想源于化学家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如果我们解决熵死定律,我们就不能制造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必须依靠外部压力或挑战来激活组织。企业国际化、组织生态化、向外部基准学习都是建立开放系统的关键行为。   

  

  但光开放是不够的,还要远离平衡。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满的状态。比如业务走在行业前面,后面没有竞争对手,就会偷懒甚至腐败。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打破平衡。   

  

  比如,他会不断寻找更高、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告诉内部团队我们做得不够好,IBM、亚马逊、苹果、三星做得好的地方,告诉团队山在那边,差距还很大,必须从平衡状态走向新的平衡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前阵子的麻烦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以说他是华为持续成长的“被迫老师”。比如,任在内部演讲中多次表示,我们的价格一定不能比爱立信低很多,因为我们不能让它死掉。如果它死了,我们会因为“放松”而失去斗志。   

  

  根据上述反对熵增的两种观点,任的解决方案是人与组织的双螺旋。   

  

  02's与个人正熵的斗争:驱动斗争的退出机制   

  

  华为对抗个人负熵主要有两大方案:一是持续驱动奋斗;二是建立退出机制。   

  

  既然每个人都会懒惰甚至腐败,华为想带动更多人不断奋斗。这里的奋斗不是指物质上的艰苦奋斗,而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即追求卓越。比如华为的激励都是基于挑战性的增量考核。无论是KPI还是OKR,总之,他们一定是有挑战性的,永远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断追求更好。   

  

  但是,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奋斗者。华为内部将员工分为三类:优秀拼搏者、一般拼搏者和懒汉。懒惰的人必须戒掉,因为他们会产生大量的正熵,这会给组织的活力带来致命的伤害。   

  

  驱动奋斗的三大举措   

  

  华为有三大举措来推动这场斗争。   

  

  *第一项措施是建立以奋斗为导向的价值评估和利益分配机制。   

  

这里的价值评价不仅仅指业绩,还包括价值观和胜任力;利益分配体系也不仅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成就认可和发展机会。华为从来不说“以人为本”,因为组织中既有“人杰”也有“人渣”,“以人为本”往往会沦为一句空话,弄清楚“以什么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华为就是要“以奋斗者为本”。

  

为了做到以奋斗者为本,华为不断调整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的关系,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解决股权激励与以奋斗者为本的矛盾。

  

股权激励和以奋斗者为本之间有天然的矛盾,必须走向合伙人制。也就是说,法律上的静态股权一定要减少,尽可能用动态股权,可进可退,否则后患无穷。华为近些年在不断的减少静态股权的授予和收益。

  

二是解决外部环境与以奋斗者为本的矛盾。

  

现在中国整体的大环境并不支持“奋斗者为本”。比如,华为价值观的第一条是“以客户为中心”,但是,中国社会有两个特点是与“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相对抗的,一是以领导为中心,通过拍领导马屁发展;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在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和以奋斗者为本是干部选拔的基本要求,你在价值观上走得越远,你就可以收获到更多价值,价值观(精神)最终转化成了物质。

  

* 举措二是建立“岗位轮换+循环赋能”的人才动态发展机制。

  

轮岗是培养管理人才最有效的方案。轮岗和循环赋能是什么关系?两个方面:一是在轮岗的时候,会让你进战略预备队进行战前培训,围绕新岗位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不会让“一上战场就死”;二是闭环式成长,不能让轮岗的人却到新岗位上去打酱油,当参谋、助理不行,去了就是要真的打仗。我当年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任正非觉得没有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就把我“发配”到内蒙当最基层的客户经理,销售指标由我来背。经过这五个月的锤炼,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客户,什么叫为客户创造价值。

  

* 举措三是打造开放的人才生态链。

  

以奋斗者为本,人才结构必须是开放的。企业的人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签订合同的员工;二是外部合作伙伴,个人合作、团队合作和企业合作都可以。比如华为的5G之所以发展得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跟土耳其一位非常厉害的教授长期合作;三是构建人脉网络,任正非曾说用一杯咖啡吸收全宇宙的能量,他希望华为人都出去与最有价值的人“定向”交朋友,汲取他们的能量。

  

这三种方法对华为持续驱动奋斗至关重要。

  

建立个人退出机制

  

从个人身体角度来说,新陈代谢越快说明生命力越旺盛。对组织来说,要想长期存活也必须不断迭代,让“不适合”的人才有序退出。

  

具体来说,除了辞退之外,还有四种典型的退出机制:一是辅业分流,把不适合继续干主业的人转到辅业上去,企业没有辅业可以制造出辅业;二是角色变化,从执行层退出到非执行层,典型是进入董事会或顾问委员会;三是提前退休;四是内部创业,内部创业成功的团队可以成为生态链的合作伙伴。

  

03 对抗组织正熵:累积势能+开放结构

  

积累势能的三大举措

  

* 举措一是将财务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

  

比如,1998年筹建华为大学一期,当时华为的销售收入只有50-60亿,就敢拿出10多亿来建立企业大学。再如,作为一名外企的销售干将,孙亚芳刚到华为的时候,任正非先让她花了大半年时间,把华为销售体系的人才轮训一遍之后,再到前线去打单赚钱。这些都是不计眼前财务收益、投资人力资本的举措。

  

* 举措二是将财务资本转化为技术资本。

  

华为过去一年的研发投入相当于联想十年的研发投入,目前华为在手机上研发投入是小米的十几倍,这种差异就是势能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势能的价值会越来越大。目前,华为的研发投入是全球高科技企业的第五位,华为的人效(人均产出)是全球高科技企业的第七位。这二个数据都是非常惊人的。

  

近几年,华为的利润率一直保持在7%左右,研发投入差不多1000亿,如果华为把研发投入降下来,收益率马上超过10%,短期看似很好,但任正非坚决不干,这是一种强转化。很多企业看起来短期盈利很好,但没几年就死掉了,因为账上趴着的钱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长期动力。

  

* 举措三是将财务资本转化为流程资本。

  

从1998年到2008年,华为与IBM合作了十年,直接咨询费用投入就超过20个亿。这些钱主要转化成了流程资本,华为构建了一套强大的系统能力。通过系列的咨询项目,华为不仅把市场体系、研发体系和供应链体系等业务体系建立起来,同时还把财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以及作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体系建立了起来。

  

再如,2000年时我们统计过,华为一年的IT投入是深圳市所有其他企业IT投入的总和,也就是华为的IT投入占深圳企业的50%,但当时华为的工业产出对深圳的贡献不到20%。

  

开放结构的两大举措

  

开放结构其实是华为的弱项。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本来就有一定的封闭性,加上任正非一向低调,更加剧了这一点。但华为新确定的愿景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既然如此,华为就全力做出改变,不断开放,打造共赢生态链。

  

第一个关键举措是走向平台型组织。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华为已经从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转变为了基于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目前正在转变为了基于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

  

早期,华为的商业模式一直基于产品,从交换机到光网络再到智能网等,它的扩张是产品线的扩张,也就是为同样的客户群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第二次转变是基于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IBM的定义就是用自己10%~30%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100%的需求,是不是你自己做的不重要,是客户需要的才是关键。

  

目前正在打造基于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华为现在的内平台应该是国内一流的,实现了跨部门的全项目式运作,但生态化平台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个举措是全方位的合作共赢。

  

华为在这方面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华为利用合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化专业能力。

  

比如,华为的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什么强?因为华为借助了全世界最好的人来帮助它,当年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合作时,全球前五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为就请了其中的三家。

  

再如,华为的工程中心在日本,因为日本的质量管理非常极致;射频技术方面,华为在瑞典建立了研究所;算法研究所在俄罗斯,那里有很多数学家;石墨烯研究所在英国;AI相关情报机构在硅谷……总而言之,华为就是在利用全球的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拿任正非自己来说,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主要是跟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互动,包括宏观政策、企业战略、业务发展、组织变革等等。

  

其次,华为利用合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化业务能力。比如,华为第一个大陆之外的业务是在香港,跟李嘉诚的和记电信合作,华为在欧洲市场也曾与“对手”西门子合作等等。

  

再次,华为利用合作提升自己的全球化资本能力。比如华为与国内外数家金融机构合作,致力打造覆盖全球的融资系统。

  

最后,借用文首华为自己总结的那张图再来概括下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

  

  

本文节选自吴建国老师《激活组织》专栏,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专栏

  

现在购买赠送华为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