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自律的描述:
原来自律的人都是这样的。
每一个小时都安排得清清楚楚,从不打乱战斗。
很明显,事情很多也很难,但就像手里拿着一根木偶线,一切都井井有条。
个人签名里只挂自律的人恰恰相反:生活牵着木偶线,是被动的木偶,总是气喘吁吁地赶进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
看到这段话激起了一身冷汗。
第一,很多人不自律的根本原因是无事可做,只能用手机刷到太困。
第二,因为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不把它们分解成日常行动,安排到我们有限的时间里。
进一步研究以上两个原因,规划出必须实现的目标,将目标拆分成最简单、最可行的行动,然后将这些行动填入日常时间;你在时间里填充的东西越多,你所填充的行动的可执行性就越高,你的时间效率就越高,你就越接近实现你的目标。如果你坚持下去,这些目标一定会实现。
这涉及到三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一,找到对你未来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目标规划的能力;
第二,把目标拆分成可以简单到每天吃饭呼吸的有效行动,这样你每天的小目标就可以实现,也就是目标拆分能力;
三是坚持;如果目标是你未来最有价值的东西,你可以把目标拆分成吃饭这样有效的行动,那么就没有坚持这种东西了。
过去定目标,每天拆分执行,然后半途而废,无非以上两个原因。一个目标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我以后的发展似乎没有太大意义,于是放弃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标设计过于激进,急于求成,总想着一口吃掉一个胖子,所以日常实施计划很难实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每天完成不到50%的目标后,自我挫败感越来越严重,然后就消失了。
比如在读书的情况下,当然很多牛人在机场买书,坐飞机2个小时就能看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专注于一本书阅读不超过半个小时,就会很容易疲劳。那就自己另谋出路吧。一本书15分钟只能看10页内容。如果我觉得累了,我可以再看一本书。如果我改变内容,我可以减轻我的大脑疲劳。每天一小时可以同时看四本书,每本15分钟。
比如在健身的情况下,你不需要设定每天10公里的跑步目标,因为大多数人不需要保持这么高的训练强度;你可以保持每天累计走几万,每天坚持做10个俯卧撑,20个深蹲。这种运动量也能让你的肌肉保持活跃。
比如在写作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的写作都会成为作家,写作会把它作为自我语言能力和大脑逻辑的训练工具。那就不需要写冗长的文章,需要每天写最伟大的经历,哪怕是每天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