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的“退路”既不是马立克云,也不是段永平。其实人的选择都是源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环境的变化。
长江之后,黄征很年轻,但黄征的思想很成熟。我认为黄征的“退休”并不像网上一些人说的那么复杂。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了解未来。如果我们了解黄征过去的经历和思想,我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要创业,为什么要“仓促退休”。
黄征早就明白,金钱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他在第一份工作中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很大程度上,黄征后来去创业了,财富的诱惑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而且,黄征的风格很“80后”。他轻视名声,不想炫耀。他非常理性和务实。好好想想。如果一个企业家有很多钱和很大的名气,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在找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几年前,黄征分享了他的想法和感受,其中提到了一本书,《幸福之路》。
“感觉从我识字开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优化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标。”
直到创业后,黄征认识了“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然后我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可能叫《征服幸福》(征服
幸福).这本书不厚,但是讲的东西很透彻,都是平易近人的句子。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已经结束了,似乎百年前不同专业课遇到的幸福问题和今天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幸福之路》这本书对黄征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意义所在: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高人说话,这远比我们在那里一味的想要什么好。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世纪智者”。
爱因斯坦非常喜欢读罗素的书。他说:“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王小波也高度赞扬了罗素:
我最赞同罗素先生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多样性和多态性是幸福的源泉。”大多数参差不齐的多态性是由思维敏捷的人创造的。
读完《幸福之路》,黄征总结了三句话:
1.勇于面对常识,用常识做出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
2.把你对实现无限完美的兴趣变成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3.放弃那些无法改变或征服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一旦你成功了,你根本不用解释什么,会有无数人帮你解释你成功的原因。
然而,黄征的创业成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圈子。你要知道过度解读别人的成功往往是嫉妒,怨恨自己不如别人,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这是自欺欺人。盲目吹捧是不对的。羡慕富人,羡慕强者,这是庸俗的。
例如,人们知道如何喝水。黄征最清楚他为什么成功。从和巴菲特吃饭到《幸福之路》,他学到的关键是“常识和理性”。
惊艳和不平凡不是给人的,而是给人的只是不变的。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变得浮躁,故意标新立异,看不起普通人——他们认为这很俗气。
其实常识就是真理,它代表的是规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我们的头脑保持理性,按照法律办事,就会很有效率。有多少企业家失败了,主要是因为他们违反了常识和法律。
什么是常识?比如《幸福之路》说:“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总是更愿意把爱给不太需要的人,就像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不太需要的人一样。”
什么是理性?罗素认为情感和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统一。“理智不想减少任何炽热的情感。理性的人会做这些情绪的全部或一部分,他们会因为能感受到它们而感到高兴,而不会控制它们。”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遵循常识,追求快乐和幸福。幸福和快乐是我们衡量生活质量的最大标准。2015年,黄征开始在公司内部孵化拼多多。他说重新创业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
第一,我喜欢现在的生意和团队,重新创业可以让我更快乐。
第二,我还有一些野心,一些能力和精力没有释放出来。我隐约觉得现在的机会可能会让我做一些影响力更大,成就感更强的事情。
“我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和喜欢我,这也不是我的目标。”黄征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