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北京。第一次见到刘。他们从晚上10点聊到凌晨2点。刘要200万美元,给他1000万美元。“互联网公司必须迅速成长起来,否则就会特别大或者死掉。在一个烧钱的行业,200万肯定不够,两天就要回来要钱。”如今,JD.COM的市值接近300亿美元。
本文来自徐新的山源街0号。
以下是徐新的演讲:
有什么变化?
传统产业就像爬山。山在那里。如果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有可能登上山顶。互联网有点像冲浪。如果你赶上了一个浪潮,你就会赶上。如果你赶不上,那就不是你的了。
现在投资界的感觉是,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已经过去,新的浪潮在哪里?还没有。然而,传统产业的利润越来越少,大山几乎被淹没。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1.消费者变了。
80后、90后成为主要消费者,网购人数不断增加。平均每天上网时间3到5个小时,网购占比超过50%。
传统行业没有互联网战略就无法获取新用户,因为新用户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职高学生,他们都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他们看了广告都不信,但还是要看淘宝、JD.COM的用户评论和公众评论,没有评论就没有新用户。
为什么我们要投票征求公众意见?在一次餐饮调查中,我们问用户:“当你站在一个商场里,面对十几家餐厅,你会选择什么?”用户的回答是“我把公众评论拿出来搜了”。
我们感到奇怪——“为什么你站在餐厅前看公众评论?”他们说:“我想看评价,哪个菜好吃”。所以评价很关键,粉丝也很关键。没有这两项,传统行业就没有新用户。
80后和90后更愿意分享。汽车、房子、厨房……一切都可以共享。我们租了一只猪回家吃饭。我们对共享经济非常乐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效率大大提高,边际成本大大降低,共享经济就会发生。
现在80后90后普遍觉得自己是吃货。他们爱吃,但不会做,也不喜欢做。经过调查,万科发现90后不做饭,于是他们决定减少厨房面积,把空间打造成社区食堂。最近大家越来越宅,也懒得出去吃饭,所以外卖非常非常受欢迎。我们投资了大众点评,后来又投资了美团点评,美团外卖增长很快,每天达到400万单。
可交换的图像格式
消费升级也是目前的一个明显特征。以前大家都把瓜子花生当零食吃,10元一包,现在吃进口坚果,70元一包。比如我们投资的三只松鼠,完全是从淘宝开发出来的。他们2012年刚成立,今年营业额预计40亿,因为抓住了消费升级和电商的浪潮。
2.消费习惯变了
我们每年做2万多个消费者访谈,发现从PC到移动的过程中,搜索变成了屏幕刷。用户习惯用关键词在电商上搜索商家,看评价和销售排名,然后下单。现在都改成屏幕了,看到别人分享后直接买。
为什么八九十后不想现在学习?因为大家对看书的时间都很不耐烦,所以罗吉的思维才能存活下来。罗胖帮助大家学习,每天给大家提供一分钟精华。
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短。45分钟的电视剧中间往往需要快进。人们喜欢TED是因为时间短,注意力可以集中。
便宜是硬道理,零售业态的每一次颠覆都要靠便宜。我们来分析一下外卖和打车软件的补贴策略。用户数量主要取决于补贴的快速发展。过去几年,淘宝、JD.COM等电商用了10年时间才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滴滴、美团依靠补贴大大缩短了发展时间。补贴真的烧了不少钱,这么多钱都用来教育市场了,最后能用完的也只有两个。
此外,消费者不想便宜,但他们想贪婪。他们想成为聪明的购物者。
最后一点是海选和选拔。每个人的时间价值都在提高。他们不想花这么多时间在选择上,而是遵循他们信任的KOL。
推荐购物,尤其是非标产品。我们也在想,人会不会成为流量入口,而不是廉价的?目前,电商公司正试图将个人转化为品牌和IP流量。
3.消费渠道变了。
社会零售额平均增速仍为10.7%,但不同渠道、不同品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百货、大卖场不再辉煌,百货里的老店同比下滑严重。过去门店全是生鲜干货赚取毛利,多余的空间租给麦当劳、肯德基赚取租金收入。
但是现在人流量在快速下降,麦当劳和肯德基租金。
下降,利润较高的干货品类也都被互联网挤占,“生鲜+干货+房租”模式被打破,老店收入下降开始收缩成本,20年光辉不再。购物中心曾经是个堡垒,但从2014年开始因为供给过剩,业务参差,好坏差距进一步加大,传统购物中心中只有餐饮区域还能拉来人流,结果导致购物中心餐饮占比已经从20%上升到35-40%,餐饮的收入也被分流,只能靠折扣外卖撑流量。
目前有一种专卖店的模式仍有商机,即在三线城市密集开店、做个地头蛇。互联网电商目前总量3.88万亿,每年成长高于30%,并且已经开始逐个击破零售品类,从服装+3C到食品+个护+家居+母婴,再到今天的生鲜――生鲜是最后的堡垒。
零售的实质就在于产品极大丰富、价格实惠以及体验良好,产品的极大丰富线下店是无法跟线上媲美的,价格实惠不是靠股东补贴,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京东在毛利10%的时候已经赚钱了,苏宁毛利16%的时候还是亏损。便宜才是零售演变的硬道理,每一次颠覆靠的都是价格杀手,从百货商店到大卖场、专卖店到互联网概莫如是。
中国电商为什么能够超过美国?主要原因在于线下连锁不够强大及人口密度更高。我们电商的第一个卖点是便宜,便宜是硬道理,是颠覆的核心要素。美国的亚马逊我们看便宜不了多少,中国从一开始网购就便宜20-30%,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美国的线下连锁店都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他们本身的价格就非常具有竞争优势,而中国的线下连锁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规模,被颠覆很容易,而且我们送货的密度大,成本也比较便宜,所以体验很好。
4、人口结构变了
我们对中国的出生人口进行了分析,60年代出生人口是峰值达到2.42亿,70年代略有下降后80年代又有所上升,随后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直线下降。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美国居民生命周期各消费峰值,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周期消费峰值是30岁到45岁,到45岁就开始下滑。
而我国30岁-44岁人口数量已经在2007、2008年到达峰值,到2014年已经下降的非常厉害,人口红利不再,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常态。
◆ ◆ ◆
“如何应对变化?怎样打造护城河?
面对消费人口基数变少、成长性不足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市场增量很大的情况下要舍命狂奔、拼的是成长速度;在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我们要打造护城河、拼的是竞争力。
1、零售的护城河在哪里?
零售要抓住三个关键点:占领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应链。你看人家好市多(Costco),在亚马逊那么强大的情况下,好市多老店同比照样保持5-7%的年增长,原因有三点:
食品占比60%,高频刚需并且亚马逊没有能够很好地覆盖这一品类;
性价比高,自有品牌占比高,非自有品牌比如宝洁也都采用独家定制的大包装,降低价格;
会员制,年费$99已交,“不买就亏了”;做了这么多还怕频次不够高,还搞了个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油顺便可以进行购物。
亚马逊是很牛的,它是一家“世界上最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一切决策都以让用户满意为原则。亚马逊通过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做到一网打尽所有品类,同时大力发展
Prime
会员,购买频次是非会员3倍,现在宣布做自有品牌,覆盖几乎全品类,还有Prime的数据支持开发。除此之外,亚马逊还在持续创新中:AWS、Kindle、无人机、Echo。
2、超级平台很值钱
如果你投资了超级平台一定要长期持有,好日子还长着。怎么定义超级平台?
我们觉得拥有1亿-2亿用户,而且每个用户每年买八次以上就是超级平台。在我们的用户访谈中发现,三四线城市用户主动下载APP不超过20个,如果你不是这20个之一,那你的获客成本将非常高。
超级平台占领用户的时间、拥有他们的心智、有巨大的网络效应,能长出花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以及将来的AI和VR等等。
好生意就是消费垄断,垄断才能有高毛利,利润可以用来创新研发,进入良性循环。
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有三种: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在线酒店预订,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市占率都能达到60-70%,核心业务的 EBITDA margin
能达到50%以上。
3、产品品牌的护城河在哪里
产品品牌的护城河在哪里呢?当平台特别大的时候,我认为在大平台上长出伟大的品牌很难,但消费升级还是能带来一些机会的。
第一,我觉得还是聚焦细分品类的机会,在消费升级中抓住细分市场,占有消费者的心智、先做比什么都重要(first mover advantage)。
第二,定价是战略选择的第一要素,要又好又便宜,最近成功的几个大品牌 Zara、优衣库,都是平民的价格、贵族的体验。
做品牌名字很重要,伟大的公司从好名字开始,LOGO
也要疯狂。三只松鼠的卡通人物形象非常吸引人。我们看到过一个分析,如果麦当劳没有高高挂起的“M”logo,消费收入会少10%。品牌投放要持续:“三个一”,“三十天内见5次”,另外口碑和品牌要双管齐下。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创始人要有工匠精神。
在注意力被分散的当下,大公司小公司回到同一起跑线,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流量入口,以往中国的品牌都是靠电视广告轰炸出来的,现在搞千人千面,有了搜索引擎小红人流量更加分散,新经济找到流量就拥有未来,因为以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媒体焦点已经形成,只要你能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你就安全了。
4、创始人老了
传统行业的创始人现在都五六十岁了,以前经营靠的是“三板斧”:销售主要靠渠道、产品主要靠模仿、促销主要靠打折,现在这些手段都不太管用了。创始人年龄大了,对80后和90后的观察不够,有代沟。老板很牛很强势,团队善于执行不善于创新。公司大了,好像官僚避免不了,员工的成就感就不是那么强、创新力也不是那么足。
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与时俱进的创始人,你看亚马逊的贝索斯,年龄也不小52岁了,天天都在学习进步:他带了一个小分队研究线下店,向好市多学习推出会员Prime,解决了长期不盈利的问题。阿里巴巴上市路演时来了一个神秘的人,坐在下面拿个小本儿使劲记,回去就开始做服装,那个人就是贝索斯。
最右为贝索斯
5、只要打胜仗团队就有凝聚力
团队是很多创业公司最大的痛点,我们有一张 GE 采用过的图表,按照价值观和业绩把员工分成了几类:
业绩又好价值观又好的是“明星”,老板们都知道要给他们很多钱、很多爱、很多舞台;
业绩又差价值观又差的叫“狗”,应该果断放弃掉;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对待“野狗”,就是业绩很好(带来销售20%)但价值观很差(吃回扣),这种人一定要高调地炒鱿鱼,杀鸡给猴看,业绩再牛不符合公司价值观都得走;
很多老板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小白兔”,就是跟你兢兢业业干了很多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就是没什么业绩。“小白兔”慢慢就变成了“大白兔”,他们其实是公司最大的危害。因为他们的短板,把创始人的时间都耗掉了;因为他们能力有限,他们招来的人能力更有限。
最糟糕的是,一个公司大部分员工是“牛”,是见风使舵的,如果公司的“明星”都升官发财,那“牛”就会变成“明星”;如果一个公司的“小白兔”过得很好,那“牛”就会变成“小白兔”。
所以我们看到,凡是老板心软的,他的周围就都是“大白兔”、“小白兔”,公司的发展就遇到了瓶颈;凡事老板有魄力拿下“小白兔”,公司发展就没有瓶颈。其实创始人不必太担心员工的流失,适当的流失率也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