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vlog怎么变现,创业vlog正能量直播交流

  

  自从Vlog的短视频形式在欧阳娜娜火了之后,很多人都期待Vlog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但是几年过去了,Vlog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火爆。   

  

     

  

  继15s短视频之后,Vlog作为目前最新鲜的内容形式,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在Vlog中,Vloger提供了另一种生活视角,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至于读者,有的是为了填补空白,有的是为了寻找生活的仪式感,还有的是好奇偷窥VLOGER。   

  

  那么,什么是Vlog呢?   

  

  视频   

  

  博客,字面意思是“视频播客”。它专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摄影师以第一人称视角出现。相比短视频,更有个性,也更活跃。   

  

  早在2012年,第一个Vlog就出现在YouTube上,不久之后,Vlog引爆了国外内容市场。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月19日,YouTube平台每小时将产生2000部Vlog作品。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这股热潮显然晚了很久。直到2016年和2017年,Vlog还是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小圈子。早期的Vlogger大多在哔哩哔哩和微博上发表作品。比起现在的“盛世”,很少有人在意的VLOGs似乎更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分享。直到2018年下半年,欧阳娜娜作为国际学生出版了一份每日Vlog。   

  

  亲民、纯洁、活力等正能量形象,不仅冲走了属于《鹿小葵》《蚁族十年》的人渣演技,也让她退出娱乐圈吸粉无数。   

  

  不知道是因为Vlog的“粉饰”先例还是别的什么。不久之后,罗伊、瞿颖、关晓彤等明星相继加入了Vlog阵营,全明星Vlog成为一种趋势。由于恒星催化效应的影响,Vlog呈现井喷式增长。小生圈的门被打开了。一时间,微博和哔哩哔哩相继推出Vlog征集计划,各种Vlog工具应用也乘势而上,试图改造社区。但这股热风并没有吹多久,过了一会Vlog又恢复了平静。   

  

  今年4月,Tik Tok、百度等平台推出一系列“Vlog支持计划”,再次将Vlog推向风口浪尖。   

  

  半年过去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热门概念的Vlog还没有可以获得的爆款。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却没有吸引大家的追求和投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短视频趋势下Vlog不流行?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 1.身在Vlog,我的心“贫瘠”   

  

  与短视频类似,Vlog拥有广泛的受众,从大牌明星到四五线城市的纯朴青年。   

  

  与短视频不同,Vlog最大的特点是非虚构的。Vlog有很强的个性属性。也就是说,每个故事的内容都应该是真实的记录,而不是排练。不是表演也不是短剧,papi酱等剧情趋势的短视频内容也不能称之为Vlog。   

  

  因为和剧本的真实感无关,而且贴近百姓,所以Vlog比传统的视频广告更容易打动用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看似友好、更有吸引力的武器一次又一次被“关掉”了呢?   

  

  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 1\.大多数Vlog都是相当枯燥的运行账户。   

  

  拥有超过2.5亿日常活动的Tik Tok,每天新增数亿内容创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促销信息、营销产品-官方账号等。   

  

  *依靠颜值、才华和知识分享——线上名人、自媒体等。   

  

  *享受自己,享受自己——普通人。   

  

  但以上三类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在记录现实生活,没人知道。   

  

  至于什么风格的内容会在Tik Tok流行?是花样封面歌曲吗?是模仿某个网络名人的舞蹈吗?反复炖的是油腻的鸡汤吗?还是无数人拳打脚踢的隐藏食物,网络名人的圣地?   

  

  刷了两个小时Tik Tok的内容,其实可以看到Ctrl C加Ctrl v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切换的。只要Tik Tok有很多类别的内容,足以给人洗脑,那么它就是“火”。   

  

  另一方面,Vlog更注重生活,主题更广。除了传统“易撞车车辆”的衣食住行,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比如理发、郊游、去超市等等。虽然琐碎,但更有创意点。   

  

  以Vlog成功“洗白”的欧阳娜娜为例。她的内容简单又贴近生活——装修房间、日常八卦、第一次做饭等。看似零散的日常生活被记录下来后,平凡的生活仿佛被定格在一个相框里。   

  

  然而,这种没有排练的表演并不适合所有人。虽然日常生活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但要捕捉到大家都习惯的日常生活的吸引人的感觉并不容易。   

  

  今年年初,以田静发布的第一个Vlog为例。整个内容轻如止水,但大概也不过是无中生有。工作人员问:酷吗?开心吗?   

  

  我想问,你会不会浪费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看一个普通的陌生人在那里自问自答?当然不是。   

  

  所以,Vlog中生气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剧情和内容,而是创作者。   

  

  ## 2\.不能很快理解。   

  

  从本质上来说,Vlog更贴近人民,应该是用户的宠儿。时髦时期的到来只会越来越早。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可以分为   

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用户习惯。

  

Vlog的记录属性让它难免会呈现出流水账的现象,冗长、碎碎念的表达方式与现如今的快节奏、快餐式生活相悖,更不符合用户对于内容消费的偏好和习惯。

  

其次,Vlog的对手众多。

  

抛开短视频不提,作为一个悠闲娱乐的视频类内容产品,它所面向的不仅是也同类视频内容――综艺、网剧、直播等,还有咨询类内容产品,以及各种中小手游。

  

用户时间早已被各种娱乐休闲类内容分得七七八八,此时入局,能够抢夺的用户时间多为碎片式时间。因此,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仍站在不易撼动的位置,Vlog很难能从中分一杯羹。

  

最后,缺少平台入口。 想要看电影、刷剧,可以直接下载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等,想要看短视频、直播,可以下载抖音、快手等。

  

然而,想看Vlog,却没有一个能够专供其用的平台,各大平台都只是将其当做是一个视频内容品类。B站上走一走,微博上看一看,Vlog就像是个四海为家的浪子。这也导致了创作者的无法聚集,受众群体分散,以至于流量分散,始终是一个小众化圈子。

  

反观国外,YouTube平台将Vlog的流量统一,聚集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入圈。

  

## 3\. 始终无爆款

  

到目前为止,市面上仍没有一个能够称得上是爆款的Vlog。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它与互联网上,迅速爆火的两款视频内容做一下比较。

  

短视频: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内容之间的模式化模仿与有套路化演绎,形成了短视频的现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一直爆款连连,毕竟火了才有人模仿你。

  

与短视频内容相比,Vlog更像是一种视频呈现出来的心情日记。这项功能与微信朋友圈、QQ空间说说相似,或者说几乎一致。只是,视频所呈现出的是比文字、图片更生动的效果。

  

因此,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Vlog没有短视频爆得多且快了。毕竟,没有特殊的情景没人会称赞一个陌生人的心情日记。

  

直播:

  

我们将进度条拉至直播行业刚兴起时,那时的直播的内容真的很无聊。

  

不是蛇精男女唱歌跳舞,就是发呆,卖萌、秀下限。此处吃播的必须拥有姓名,当时,中韩日三国吃播博主狂吃不胖的体质,成为了许多人梦想。

  

现在的Vlog与直播真的很像。这种像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方向上,而是内容消费者的心理:

  

* 其一,好奇心、窥探他人隐私;

  

* 其次,从他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获得认同。

  

* 再或是用他人充实的生活来填充自己日常的空虚。

  

但是像并不代表一样。直播与Vlog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播的即时性。在直播中,观众与主播之间能够即时交流,更快且有效的了解观众的所思所想。而Vlog是通过剪辑的视频分享,与直播之间缺少了一点灵魂――「用户需求」。这也让Vlog变得更像是流水账了。

  

因此这也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为视频内容,别人爆款连连,而Vlog却一直停在风口驻足不前。

  

# 二、问题有了,出路了呢?

  

难以做出爆款的Vlog,罪不至死。失去了爆款选项,却让它有了更高一层的想象。

  

## 1\. 较长于短视频的时长,Vlog给予了品牌商更多的想象空间

  

过年期间,华为以「回家」、「年夜饭」、「离家」为主题,发起了一场Vlog挑战。在这场活动中,主题、时间与心情,不仅引起了消费者的共鸣,更是用Vlogger们所分享的真实经历,

  

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塑造了华为温情的品牌形象。

  

此外,OPPO手机、携程旅游、戴森卷发棒等品牌也都与Vlogger们进行了合作。急速商业化,让Vlogger在展现自我生活方式的同时,又优雅不失方寸的给为品牌商带到了货。

  

## 2\. 普通人难以出圈,却是网红、明星的新擂台

  

欧阳娜娜的顺利「洗白」,让浮躁已久难出爆款的娱乐圈看到了解药。

  

* 其一,明星代言更直接、更具生活化,粉丝也会买账。

  

* 其二,日常向的属性,让许多急于重立、另立人设的艺人有了捷径。针对每个艺人,各公关团队都会为其私人订制的人设形象。长期维持下去,观众也会买账,圈粉引流只是时间的问题。

  

## 3\. 内容水平较高有望出圈,专业型、职业性达人的分享地

  

抖音上有一个名为「燃烧的陀螺仪」的用户,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机长Vlogger」。至今他已经拍摄了近六百条视频,累计获赞早已突破五千万。他的录制场景多为工作环境,内容也以工作为主。物以稀为贵,这样的Vlog正是对用户自身的「替代满足」。

  

还有像井越、冬瓜这类早期入局的头部Vlogger,他们大多是从事摄影、设计等工作,这些工作让他们美感略高于常人。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常透露出一种别具风格的生活情调。

  

其实,据目前许多平台多提供的奖励机制来看,现在很多头部Vlogger已经完成变现。

  

随着品牌商的需求与日俱增,不难看出,平台大力扶持Vlogger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内容生产-聚拢用户-塑造IP-粉丝变现」的铁律。

  

这是一条所有内容创作者都必去经过的赛道,在这个铁律下,UGC之魂将再次被Vlog的到来而惊醒。

  

本文由 @孙海亮「花边科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