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年轻人已经成为创业者最受欢迎的目标客户。无论是蓬勃发展的盲盒业务,还是巨头们争锋相对的社区团购业务,似乎都比谨慎的传统老人更容易买卖冲动、热爱新事物的东西。
但真正有识之士会发现,老年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崛起的下一个出路。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也有“刚需”,需要品牌关注和观察。
那么,老年群体的业务应该怎么做呢?也许你应该从张靖康的故事中寻找答案。这个人出身普通。15岁离家的男人,39岁创业失败,损失3000万。他仍然顽强地东山再起。最后,他在养老鞋的赛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一个新品类的领军人物。
做一双鞋,摸老人的脚,这是张靖康创业经历的缩影,也是对所有创业者的启发。正如他自己所说:“凡事要做就要做得彻底,不要只混混皮毛而已。”
围绕用户创新,真正把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张景康成功的秘诀,也是现在很多品牌所欠缺的初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张靖康和他的旧鞋的故事。
# 15岁初中毕业,独自旅行。
张靖康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家境普通,张静康很早就知道生活不易。因为父母要努力工作谋生,其他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张静康通常会在家做家务,为父母减轻负担。
过早的成熟给张静康的童年蒙上了阴影,但也磨炼了他的决心和毅力。
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苦水中开花。张靖康因为家务分心,成绩不是很好。再加上家庭的影响,张静康需要早点独立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因此,初中毕业后,当时15岁的张靖康就停止了学习,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放下书包的张靖康,并不知道社会的艰辛,只知道北京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地方,于是他只身一人,毫不犹豫地奔赴首都,正式开始了北漂的生活。
陌生人没有资源也没有钱。他做各种生意来谋生。卖鞋,倒卖农产品,倒卖衣服家具,前后干了十几个活。
2000年,因为没有暂住证,北京的流浪少年终于被送回家。这段斗争最终影响了张静康的一生。
#从业务员到总经理,他立志创业。
回到家乡的张靖康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努力了六年。得益于北漂的经历,张静康比同龄人活跃得多。六年时间,他从业务员到总经理,职位上升了,年龄也上升了。
虽然年近三十,但骨子里还是那个无所畏惧、充满激情的少年。有了一个好的总经理,他有了创业的想法。
当时身边的人都劝他:“你现在是总经理了,何必这么麻烦呢?”没必要自己创业,因为风险大,不稳定。"
但张靖康却决心创业。当时市场上的养老产品没有现在这么火爆。张靖康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决定卖保健品。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做品牌和单纯的销售不是一回事。当张靖康想通这一点时,他已经39岁了。他不仅一事无成,还损失了3000万。
一切都跟过去一样,张靖康只能从销售做起。但他心中的创业火焰从未熄灭。
#摸老人脚,卖鞋卖10亿。
2014年,张静康还清3000万,靠卖芽菜机和高血压治疗仪攒了一笔钱。心中从未熄灭的创业火焰,顿时熊熊燃烧。这一次,张敬康依然瞄准“白银经济”,聚焦老年鞋品类。
张敬康以小米为学习对象,从中凝聚了自己创业的核心理念——以用户为导向。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概念,但很少有人能完全实践,但张敬康做到了。
起初,张敬康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鞋子穿起来真的很舒服。换句话说,张敬康要搞清楚连用户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需求。
所以,张敬康的第一步就是用户调研。老年人对互联网不敏感,也很难收集到大数据,所以张敬康选择了最“笨”的方法。他亲自走访社区、公园,走访敬老院,与老人聊天,亲自摸上千位老人的脚。老人真正需要的一双鞋子的轮廓在他的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
了解用户需求后,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
张敬康根据老年人不同的脚型开发了一款鞋,并命名为“祖利健运动鞋”。这双鞋适合皮肤柔软、骨刺、脚踝骨随着年龄增长而变脆的老年人的胶带。他们每年销售2000万双,在这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n="center">
2016年初,张京康又去研究老年人冬天穿鞋的问题,最终研发出能解决冻脚痛点的羊毛鞋。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那,羊毛的成本高,但是卖给老年人的鞋,超过300元就会很难卖,所以摆在张京康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降低成本。
随后2个月,张京康去了15次河南焦作,软磨硬泡,终于降下价格,把45-50元成本的羊毛谈到了31块钱。这不是张京康第一次拿供应商“开刀”,后来他要做皮鞋,人家报价18块,他花钱请顾问把原皮采购、海关、运费和设备等各个费用都算得明明白白,最后给出了8块钱的底价。
后来,那些供应商一听是张京康来了,全都是叫苦不迭,连连摆手。对此,张京康说:“提升专业能力是成本领先的关键。”
如今,足力健在全国有超过1500家专卖店。而这对张京康来说,这只是征途的十分之一。他的目标,是在全国开上一万家店。
而作为一家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的企业,张京康身体力行地为所有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方向: 要始终相信用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