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走在林荫道上的校园里,隔壁同学弹的一把好吉他总能引来无数女同学的欢呼,令人羡慕。但是你知道吗?在中国贵州省正安县,有遍布世界各地的吉他生产加工基地。我们在网上和市场上购买的吉他几乎有一半是在这里生产的。今天的头条“Stop Moment Beauty”和大家分享一个贵州正安一群农民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创业致富不忘根,带领家乡父老走向小康的图文故事。希望各位头条朋友喜欢。(图1显示:与图片一起使用。
独立于文本(图片来自集成电路照片)
图中正在校对琴弦的大叔就是今天的图文英雄郑传久。出生于贵州省正安县一个普通市民家里。1997年,我和哥哥南下广州,在一家吉他厂工作。起初,我主要从事产品包装和运输的体力劳动。后来我主动申请到车间学习吉他切割、打磨、绘画、组装和调音。就这样,我在7年的时间里学会了185多种吉他制作技巧,从一个普通工人晋升到车间主任的位置。(图片来自
集成电路照片)(图片来自集成电路照片)
2007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在掌握了吉他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储运等关键环节后,我们与老乡亲戚共同投资100万元,在广东成立了吉他加工厂,主要通过代工的方式为外地客商服务。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网络资源和合适的材料供应商,很多吉他因销量不佳被堆放在仓库里,使得公司经营一度停滞。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葛铮终于拿到了加工200两的第一单。通过加班,货物很快就送到了客户手中。(图片来自
集成电路照片)
在检查过程中,商家对产品加工质量不合格拒不付款,这让正在等饭做好的郑哥受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打击。每天,房租、工人工资和设备维修都需要钱来支撑他。面对困难,他想退缩,但他不甘心。经过仔细考虑,他和大家讨论了这件事。既然客户认为吉他质量有缺陷,那就应该重新做。这次失败是“交学费”的敲门砖。十年过去了,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他都感慨万千。在公司未来的经营中,他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图片来自
集成电路照片)
几经波折,凭借过硬的技术,葛铮亲自考察了多条生产线,想在客户面前做同行。他说:吉他的声音在于它的“根”,吉他的内部结构材料,尤其是梁架的固定位置,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吉他厂已经在同行业“崭露头角”。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签约合作,公司越做越大,产品远销国内外。(图片来自
集成电路照片)(图片来自集成电路照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南方沿海城市的加工代理商越来越多,人工成本、租金和设备维护相关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因为同行业太满,利润越来越薄,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这时,他的家乡正安县有关部门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把工厂搬到家乡创业?”不过,郑传久此刻很担心,主要是因为当地没有相关的配套产业支持。从机械设备到原材料进口,比南方沿海城市更发达、更便捷,但回家创业也有好处——劳动力成本低、租金低,还有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图片来自
集成电路照片)
经过多方考虑,与股东协商后,郑传久决定先携带一条生产线进行“实验”。因此,在2013年,乐器
为盈。经过五年的发展,原来的生产线变成了四条生产线,到了2018年,生产线变成了新的。(图片来自 p>IC photo)(图片来自 IC photo)有了郑大哥成功案例后,很多在外打工创业的正安人,开始纷纷回乡投资办厂创业,先后共有18家乐器加工企业落户遵义市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将大山深处不起眼的一个小县城一步迈入全球知名吉他乐器加工基地。(图片来自
IC photo)(图片来自 IC photo)
同时受益的不仅是回乡创业郑传玖,更多的是当地居民,通过企业免费培训,很多留守妇女学到了专业技能,月薪普遍能赚到300~4000元,一改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打工赚钱,不仅能顾家照看孩子老人,收入也一点不比外出打工少,这样“双赢”局面,也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青年回乡安家落户。(图片来自
IC photo)(图片来自 IC photo)
如今在当地吉他产业园里,企业除了“深耕”产品质量外,还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通过网商将产品销售到全世界各地。很多网友看到郑大哥创业故事,纷纷感慨他致富不忘“本”,通过互利合作带动当地居民共同致富着实让人佩服。亲爱的头条亲们,您对本期图文故事有什么见解建议,欢迎您留言互动。(图片来自
IC photo)(图片来自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