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嘉定南翔举办的“明清古墨展”,汇集了从明代隆庆到民国八位国内收藏家收藏的百种代表性油墨。展览中最古老的展品是明代隆庆的石青墨“龙香御墨”。
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在展览开幕当天,与会人员制作了西泠八大清代名人之一的、的《吉祥室选烟500斤油》和赵的《第二金蝶堂书墨》两幅拓本,让与会人员试砚,研究作为拓本的第一笔跋。
墨锭是中国书画最重要的创作原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墨的重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深,最终与笔、纸、砚一起成为古代文具的四宝,共同承载着中国书画的发展演变,维护着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个展览,从墨家的角度来说,包括和方,明朝墨界的领军人物,还有吴申博,他没有记载,但他的手艺不允许程和方。清代有墨家四大家(曹素功、王金生、王介安、胡开文)等名家。品级方面,有乾隆朝的御用墨、康熙朝的贡品墨、各种墨家流派的高档墨,以及众多文学巨匠、大文人的私人定制墨3354,如清初大收藏家梁庆标的交林书屋墨、清末篆刻家赵次闲的500斤印墨、清末书画家赵钱智的第二张金蝶唐墨。从物理上讲,有超过500克的巨大元宝,也有只有几克重的微小元宝。在材料方面,有松烟、油烟和矿物颜料墨水。这是一个全方位、高品位、丰富多样的古墨精品展会。
清康熙吴张甜正色流辛定版墨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华慈祥在展览开幕讨论中表示,上海博物馆现在有2000多件墨锭,主要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墨锭,其中包括200多件明墨和大约500件明末清初的墨锭。考虑到古墨对温湿度的严格要求,上海博物馆并没有单独举办以“墨”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而是作为“文房四宝”之一。
古墨收藏家吴锦安认为,与民国时期良好的收藏和交流氛围相比,近几十年的收藏家非常孤独。借助这次展览和高雅的收藏,他希望未来能聚集更多的古墨,研究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和传承古墨的制作方法,让更多的书法家认识和使用高品质的墨锭。
展览开幕当天,主办方制作了西泠八大清代名家之一的两幅拓本,以及的《吉祥室烟选油500斤》和赵的《晚清第二金底堂书法墨》,让参展者尝试改进砚台,学习作为拓本的第一笔跋。
与会者用古端砚研古墨。
与会者共同为清代两位名人的终本《古墨脱本》题写了后记。
最古老的展品:秦明龙年石绿墨“龙翔御墨”
墨水的发明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因为墨水是消耗品,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古墨数量有限。时至今日,世代相传的唐宋墨已经看不到了,能看到和使用的最早产品是明代的。全世界博物馆里的明墨不超过1000件,在民间流传的很少。展览中最古老的展品是明代隆庆的石青墨“龙香御墨”。
隆庆龙鸣乡莫雨
明代以后,墨可分为四类。第一,内府皇室使用御墨。第二种是贡品墨水,也就是三
明代制墨可以说是中国制墨业的巅峰时期。无论是油墨店的规模和数量,还是油墨本身的制造工艺(包括模板、装饰品、材料和混合物等)。),它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崇祯五元阳赤水朱墨
墨锭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变成了收藏家争相收藏的实用而令人愉悦的艺术珍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明代墨工与当时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特别是在万历时期,和方两位墨家互相竞争,邀请名家画墨模,聘请名家刻墨模,将历史典故一一刻在墨制品上,大大增加了的艺术性。程氏、方氏家族把他们的水墨刊物刻成书,《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代代相传。仅程俊方一家就有500种墨水。正如民国藏墨大师尹润生对明墨的评价:“赋明墨源远流长,诗有盛唐,自然之奥秘不可名状。”
程方以外,明代制墨尚有邵格之、罗小华、叶玄卿、汪鸿渐、程公瑜等名家。
明万历吴申伯百老图墨
清代制墨,早期尚能承晚明遗风,有些还能超越明制,如曹素功、吴守默。其他名家则有胡星聚、吴天章、程正路、叶公侣、王丽文。然而中期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制墨业受战事影响严重,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安徽成为主战场,不少名家名墨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古墨收藏:墨陈如宝
古墨收藏颇有传统,古云“笔陈如草,墨陈如宝”。历来书画家都不喜新墨而好古墨,历史上有蓄墨之癖的书画家大有人在。宋元以降,蓄墨之风日盛,至清初更是藏家辈出。因明代制墨业史无前例的繁荣,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墨锭,清代好古者争相罗致,著名者如张长人《雪堂墨品》及宋荦《漫堂墨品》,载前人名品上百笏。其后又有孙炯《砚山斋墨谱》、汪绍焻《纪墨小言》、邱学敏《百十二家墨录》、郭恩嘉《知白斋墨谱》等,所录名品众多,蔚为大观。至民国年间,湖北张子高、浙江张絅伯、北京尹润生、广东叶恭绰四位先生集所藏明墨近百笏,合成《四家藏墨图录》,为一时之冠。四位先生藏墨可谓巨富,后多数捐赠故宫,其余则不知流落何所。继之者有周绍良先生,爱墨如痴,考订整理成专著《清墨谈丛》。
清乾隆纶阁御墨
其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古墨收藏自然也出现断层。改革开放后,不少有心人重拾起对古墨的爱好,不乏小有成就者。但综观之下,目前的古墨收藏尚不成熟,鱼龙混杂者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古墨鉴别有一定难度,且造假之风由来已久,故收藏古墨也极易被赝品所蒙。二来古墨收藏的参考书目并不多,前述清代民国诸家所著,虽品类已经足够丰富,但限于技术条件,都没有图片留存,至多也只是拓片。故而收藏者按图索骥,往往容易误入歧途。
“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
展期:5月11日至5月26日
地点:嘉定南翔名士居(共和街28号)
1\. 明隆庆龙香御墨
牛舌型,矿物石绿所制,下端已磨用,面上端“龙香御墨”四字楷书,下“大明隆庆年制”六字楷书,背镌云龙纹,涂金。
通体呈龟裂状,极古朴雅致。明代宫廷御制彩墨多藏北京、台北两故宫及日本德川美术馆,民间鲜见。袁励准《中舟藏墨录》载有数笏,已归藏故宫及天津博物馆。
2\. 明万历吴申伯百老图墨
通体漆衣,双面阳刻百老图。一侧隶书阳文“溪提金汁胜兴”,另一侧“万历己亥吴申伯制”。
吴申伯墨,无一不精,几驾程方之上,考历代藏墨家,仅尹润生藏百老图一笏,列为《墨苑鉴藏录》第二品。此墨与尹润生所藏同式,制作精好,又栖原漆匣中,视尹老所藏者,当重之。款署“万历己亥年吴申伯制”,万历己亥去今之己亥,已过七甲子,计四百二十春秋,若非有神灵佑之,焉得有此神物存于世间。
3\. 明崇祯吴元养赤水珠墨
两面皆有花瓣纹漆边,正面镌刻八宝纹,中间“赤水珠”三字阴识填金蓝色,下有“吴元养制”小印。背刻双龙戏珠图。
《四家藏墨图录》著录赤水珠墨一笏(今归故宫博物院),与此墨出于同一墨模。惟彼墨无磕碰而字口颜色已脱落,此则略有磕损而字口金蓝颜料痕迹尚在。墨面清灰而略泛蓝光,崩口黑而无光,松烟之制无疑。墨上镌刻刀工精熟,刀法圆润,已开清代精丽之风。吴元养名见清初孙承泽撰(传)《砚山斋杂记》
:“延陵吴元养墨,篆书。崇祯年造,楷书。镇纸式。”知其制墨于崇祯年间。吴元养传世制品除前述镇纸式墨外,著录者仅见赤水珠墨一笏半,半笏藏于日本、一笏藏故宫博物院。“赤水珠”墨名当源于黄帝赤水遗玄珠之典故。此墨得于东瀛,深藏日本百余年,收藏者颇为珍视,以古锦为囊,贮存于紫铜鎏金墨盒内,故墨仅有些许磕碰伤。明代制品传至今日极为不易,大多残损或经使用,此则完璧,弥足珍贵。
4\. 清康熙梁清标蕉林书屋墨
墨作小腰子形,一面“蕉林书屋”楷书四字,阴识填蓝,下“康熙戊申”款。一面刻蕉林书屋图,并有阴识填金“苍岩”款。原配白绫囊,囊面钤“蕉林书屋”朱文。
有明一朝,私家定制墨不多,即有,所用版式图案也多直用墨肆模板,定制者并不参与设计制作。如方于鲁为歙令方承郁制“青麟髓”墨,所用即方于鲁市售“青麟髓”墨之版式。吴闻礼为钱谦益所制“为天下式”墨,亦是程君房“廖天一”之云纹牛舌版式。亲自设计版式,并将字号镌刻于墨上,梁清标可说是开先河之人。
墨制精坚朴厚,造型古雅,以矿物石青涂填字口,至今仍鲜亮而沉稳。以梁氏书斋画稿入墨,别出新意,文人自怡之情跃然墨上。无墨家款识。康熙戊申为1668年,康熙七年,尚属于康熙早期。以墨式风格论,似出自歙县墨工之手。时曹素功、吴守默、程正路辈尚未崭露头角,著名者首推程公瑜及叶玄卿,是时二家虽皆已由后人执业,然声望仍在。不出意外,梁氏此墨应出自此二家中的一家。
5\. 清康熙吴天章正色流馨墨
一面隶书“正色流馨”阴识填金,下有“闇然室”朱文印,背面阳文小楷“休宁吴天章制”,侧“闇然室顶烟”款。原配白绫囊。囊面朱印“顶烟”二字。
吴天章肆名“闇然室”,“正色流馨”墨为闇然室所独有,如曹素功之有“紫玉光”、胡星聚之有“翰墨林”、程正路之有“天关煤”、吴守默之有“天蜺”、“黄山松液”。皆一时名品,有声于康熙一朝。此墨墨身色泽凝重,蓝紫光迸发,油润异常,纹理细腻坚实,以手抚之丝丝有金石之声。字口用刀暂然深刻,清晰若碑帖之初拓。磨口光可以鉴,名家名品,确属不凡。周绍良《清墨谈丛》载有同式一笏,另有雍正款私家定制之正色流馨一笏,小此一倍,吴天章以集锦套墨名世,其市品单锭墨则极为罕见。过眼仅“尊儒堂天膏”及此“正色流馨”两种。此墨白绫囊上印有朱色“顶烟”印字,乃清三代风尚。清初于“顶烟”之使用颇为慎重,即如曹素功十八品墨,仅第一、第二品“紫玉光”及“天琛”二种有顶烟款。臆测之下,此“正色流馨”墨或为吴天章市品第一墨,惜吴氏墨品目录未见传世,无从考证之。
6\. 清康熙阮尔洵进呈海屋筹墨
面“海屋筹”三字楷书填金,下“臣阮尔询恭进”六字楷书填金,背镂山景,侧“康熙壬辰年臣曹定远监制”十一字楷书阳文。
曹素功孙定远西侯氏绝品之作,著名“双臣子”款墨之一。民国诸老孜孜以求终生,共搜罗若阮尔洵、徐元梦进呈凡三品。得诸欧洲并海上凡7品,此其一也。
7\. 清乾隆蟠云、来仪御墨
蟠云
两墨作腰牌状,一面中间填金篆文“御墨”二字。蟠云墨周围螭龙纹,来仪墨周围凤鸟纹,另一面中间填金隶书,一为“蟠云”二字,另一为“来仪”二字,周围吉祥图案同另一面。边款均为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
日本前首相犬养毅旧藏。犬养毅喜藏墨,一时位高权重,寻墨当是易事,世面流传者蔚为大观,然纷然芜杂,鱼目不辨。此墨当属其中精品。
8\. 清乾隆曹素功御制耕织图墨
原装大漆盒,盒面绘五爪金龙,金色为金箔所贴,奢华非常。内盛耕图墨23笏,其一为序,四周回纹边,一面五爪龙,一面楷书“御制耕织图诗”,阴识填金。其余则一面楷书御制诗,一面耕图,最末一笏侧面有“曹素功谨制”款。
耕织图墨之蓝本,康熙宫廷画家焦秉贞依南宋人旧本所绘,计46笏(耕图织图各23笏),每笏并附康熙御制诗。焦画作于康熙三十五年,可知耕织图墨之制,最早不过康熙三十五年。
经目所见耕织图墨有无款及康熙甲午款两种,甲午为康熙五十三年,距焦秉贞制耕织图已有二十余年,当在情理之中。墨上御制诗有康雍乾三种,此套耕织图御制诗即是乾隆帝所作。墨自是乾隆年间所制无疑。体制上,耕织图墨亦有多种,一为每笏二两制,全份每笏尺寸统一,一为每笏一两制,全份每笏尺寸亦统一,另一种即此套墨,每笏尺寸、形制皆不尽相同,23笏凑一盒,全份两盒,一耕图、一织图。
耕织图墨初制已无从考证,所见较多者,为曹素功制。曹氏墨林所载耕织图墨,全份售价纹银六十两,极为昂贵。无怪乎此墨制作绝精,质地上乘。进贡之品,墨家皆不敢怠慢。
9\. 清嘉庆阮元古泉墨
原配大漆盒,面“伯元藏墨”四字漆金隶书。内贮墨三笏,全仿古泉形制,其一仿齐国刀布,另两种仿自何种古钱不得而知。两侧有“嘉庆年制”及“阮伯元珍藏”款,顶“超顶烟”三字。
造型精准,形神兼备。以字形气韵审之,当出自汪近圣鉴古斋无疑,仿刀布制墨,为乾隆江德量秋史所创(江秋史,名德量,江苏仪征人,好藏书画,古钱,著有《泉志》)。乾嘉间极流行,阮氏此墨亦仿其式。
阮元于浙江巡抚任内曾制贡墨两种。周绍良先生《清墨谈丛》有载。一为“御制铭园图墨”,全份46笏,延请当时名工周赞图绘大内、西苑及圆明园46景,刊刻于墨模,制工之精,周先生誉为“嘉庆年间第一流艺术品”。清林庆衍《论墨绝句》有咏阮元贡墨诗:“仪珍相国富珍储,新制轻烟进店除,上对三天诸贡品,还同四库未收书”。将阮氏贡墨与他同时所贡《四库全书》未收书相比拟。阮元另有西湖十景一种,亦属贡墨。
阮氏于文房之好颇深,尚有多种自制墨,见载者有,嘉庆三年直南书房校书时所制“研经室校书墨”、嘉庆十四年整理《积古斋钟鼎金石文字》所制“积古斋摹拓金石文字之墨”。合此墨共计三式。
10\. 清道光赵次闲五百斤油墨
墨作长方形,一面仿金农漆书“五百斤油”,另一面右上隶书“吉祥室选烟”,左侧行书“道光十年次闲题”。皆阴识填金。一侧上部“歙曹素功法墨”,下部“来孙尧千制”。
赵之琛(1781-185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西泠八家之一。
八家之中黄易、奚冈、陈鸿寿、赵之琛均有订版墨传世。其中黄易、奚冈和陈鸿寿墨前人皆有著录,赵之琛墨则为仅见。
“五百斤油”墨由金农创制于乾隆年间,此后墨家纷纷效仿,遂成一时名品。汪节庵墨店更以“五百斤油”墨为市售第一品,定价每斤二十五两纹银。赵氏仍以“五百斤油”为名,字体亦仿漆书,恐也是对冬心先生的一种仰慕。
曹氏墨店约在乾隆晚期(一般认为在乾隆四十七年)分产为引泉、德酬、尧千三支,其中德酬、尧千两支迁往苏州经营,之后合并为一家。然而初到苏州时曹氏并无制墨作坊,尧千氏墨均由安徽本地运来贩售,多是市售之品,故嘉道时期直至尧千氏同治三年迁往上海之前,定制墨而有尧千氏款者相当少见,见载仅数笏而已。此墨之制在道光十年,正是尧千氏在苏州营业时期。赵之琛不在安徽定制墨而去苏州,其中原委,不得而知。然作为道光年间尧千氏制墨之证据,此墨价值不可轻视。
11\. 清同治赵之谦墨二种
二金蝶堂书墨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一面“二金蜨堂书墨”六字楷书填金,金色璀璨,刻工精湛,字法锋芒俊整,利落雄浑,“赵体”之碑味极浓。另面“同治九年胡学文造”,同是楷书填金,字法与正面如出一辙,使人一望即知出于赵氏本人手笔。制墨者胡学文,肆名苍云室,创业于嘉庆早期,所制一向精好,颇受时人推崇。
赵氏墨专墨
赵氏制墨另一种,面上部古泉纹,下“赵氏墨专之一”,阴识填金。背仿汉隶“时令方和”,阳文涂漆,侧“徽城胡爱棠法制”。
赵之谦传世定制墨有多种,各家皆有,已难确定孰为原制,孰为应市之品。此墨专墨,当是套墨,故有“之一”之说,全份几笏不得而知。墨上文字碑意十足,当出自赵之谦手笔。胡爱棠墨肆创业于嘉庆初年,后接手汪节庵墨店,制品精好,亦是一时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