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_
如果你想变得更好
首先要学会执行
我们经常感叹为什么我们都是吃全谷物长大的,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为什么毕业于同一个学校的人,几年后的差距也会变得那么大呢?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factor-执行力.
那些能够超越同龄人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优势。他们除了有远见之外,还特别愿意吃苦。他们的勤奋和执行力往往能让同龄人落后几条街。
没有执行力,人们会焦虑和困惑。
执行力是改变你生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且没有。
当我们感叹老板从来没有加薪,现在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发展的时候,我们做了多少动作?
一个人如果长期停留在舒适的环境中,无论他多么想改变,如果不去实施,最终也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功。
马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也就是说,一群人不去做,他们只是做梦,而最终只能是一场白日梦。
所以,想要变得更好,首先,你要学会去执行。
写文章最好的方法不是收集信息,而是马上在键盘上打出第一个字。提高演讲能力,突破演讲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冲到台上。
等待、默默发力不是最好的准备,只有跨出第一步才叫执行。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曾经淡出人们视野的明星,在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人们感叹岁月流逝后依然能保持自己美丽的面容和匀称的身材,仿佛岁月已经将他们遗忘。
事实上,岁月不饶人,但他们出色的自律和执行力精神,让他们能够坚持自我训练,把自己塑造成人们所期待的样子。
_2_
如何推广执行力?
有人会说,这样的执行力?我们怎么练
最好的执行者从来都是自己主动去做,不是被动等待别人安排工作,自己才去做的人,而是能根据需求,主动去找事情做的人。
我们来看看香港“珠宝之王”郑裕彤做了什么。
郑裕彤出生于贫困之中。为了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后,郑裕彤去了父亲的朋友周志远开的周大福金店当学徒。
虽然做着最低级的工作,但他从不懈怠,每天早早赶到金店打扫卫生。
经常是在他收拾完行李之后,大家伙们才姗姗来迟。
店里的伙计,大多只知道埋头做本分事,而郑裕彤,除了做好本分事外,还特别爱动脑筋,经常琢磨和研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金铺的发展。
一天,老板让他去码头见一个亲戚。这时,他看到码头上有一个南洋华侨商人,便问人们在哪里可以兑换港币。
郑裕彤灵机一动,马上站出来说周大福的金店是可兑换的,价格最合理。他立即带路,把华侨商人带进周大福,然后赶回码头迎接亲戚。
老板周对的这种做法非常赞赏。
还有一次,郑裕彤气喘吁吁地进来之前,他们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老板非常生气,问他去哪里了。
郑裕彤回答说,他去了别人的珠宝店做生意。
老板忍不住好奇,就问他有没有看到什么。
“我看到其他商家,比我们店更聪明。客人一走进店,店主和伙计们总是微笑着回答问题;不管生意大小,一视同仁。
即使这次生意做不成了,给别人留下了好印象,下次自然还会再光顾!"
“除此之外,开店一定要选在繁华的地方营业,门面装修也要注意,尤其是珠宝生意,一定要很有格调。”
郑裕彤的回答让老板用新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人。他没想到这些商业小技巧会从这个年轻的徒弟口中总结出来。
从此,老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他成为香港金行龙头老大“周大福”的掌门人。在郑裕彤的经营下,“周大福”已经成为了珠宝行和金铺的代名词。
如果郑裕彤面对在南洋兑换港币的华侨商人,他会这样想:
“金店没有给我更多的钱。我主动管好自己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如他不主动去琢磨怎么做生意,而是想:
“我一个小伙计,就算操这份心又有什么用?”
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一流的执行者,他首先会觉得那些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
他会觉得好机会是单位的机会,也是自己的机会。
无论这件事情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无论自己的职位多么普通,他们都会当仁不让地去做。
而机会,往往就会因此而产生。
_3_
执行力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皇明太阳能集团创始人、总裁黄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拥有超强执行力的人。
黄鸣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石油钻井技术研究所,在技术装备室工作。工作两年后,地矿部有一个斥资几十亿元的“七五”大型设备改造项目,即为了提升钻井勘探的技术水平而要把所有的钻机都改造一遍。
当时部里把这个课题交给了比黄鸣所在装备室的级别和规模更高一级的装备研究所,为此还专门召开了钻机改造方案的评审会,黄鸣当时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了评审会。
当时有几位年龄比较大的高工(高级工程师)在会上介绍方案,黄鸣听得非常仔细。
但听着听着,他觉得方案有问题。
一是方案中有很多理论依据、设计计算跟大学的专业教科书和他所看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不符;
二是实施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设备改造方案与现场情况有很多不符之处。
在大学期间,黄鸣的专业课程学得非常深入,每门都是优,实习期间,他又把整个井架、钻台、动力系统等摸得一清二楚,写了厚厚的实习报告,工作两年,他特别关注专业动态,写过几篇专业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正因为有对专业技术的深度把握,黄鸣快速捕捉到了方案的不足。
于是,他把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逐条记下来,共列出了二十几条。等几位高工讲完方案让大家提意见的时候,黄鸣鼓起勇气一下讲了十几条。
讲的时候一气呵成,但讲完之后,他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毕竟在座的都是专家、司长、总工,自己不知深浅地提建议,会不会让别人感觉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当天晚上,领导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当时他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领导告诉他,听了他的意见之后,大家都很重视,为此特意开会进行讨论,认为他提的很多建议很重要,数据也很翔实,说明现在方案不成熟,存在漏洞,需要调整。
经过慎重考虑,领导决定把设备改造项目的任务分一半给他们科室,由他牵头,与另一科室共同完成,并正式通知他加入“七五”设备领导改造五人小组。
就这样,刚刚毕业两年的黄鸣获得了这个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机会,他不负重托,带领课题小组顺利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部里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此,他不断承揽科研课题,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科研室副主任,成为所里的科研主力。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鸣的做法,正是让执行力与创新力结合的典范。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不迷信权威,即使是众多专家的方案,如果有漏洞,他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虽然项目和自己无关,但还是主动去想创新的方案。
工作中,很多人就像机器人一样,执行中很死板,被动地遵守常规。
其实,最好的执行者往往能够主动打破条条框框,并把创新力落实到执行中,主动为单位做出贡献。
只要你时刻围绕“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去思考和琢磨,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你也能做出有价值的创新。
这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完善执行力。
所以,决定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你的高谈阔论,而是你说做就做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零。
执行力的不同,人与人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从开始的一点点到最后的相差甚远,最后会让你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