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创财经)
招股书显示,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指南针”)本次拟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5690万股,占已发行总股本比例不超过14.05%。本次发行全部为新股,不存在股东公开发行股票的安排。但是,在指南针的招股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疑点。这背后有什么秘密?
一、匪夷所思的广告业务收入
招股书显示,指南针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金融信息服务费。但从2015年开始,广告服务业务开始开放,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3161.81万元、5721.66万元、2339.86万元。这笔收入大部分来自客户的第一创业证券,分别为3161.81万元、5716.95万元和2326.02万元,所以第一创业证券成为指南针。
但在第一创业证券披露的招股书中,广告费用与Compass披露的广告收入相差甚远。根据第一创业证券披露的广告费,“业务及管理费”中没有单独的广告费,销售服务费仅为1812.89万元。即使这些费用全部用于广告费,也与Compass披露的3161万元相差甚远。2016年,第一创业证券披露的广告费用为8240万元,而前期(2015年)发生的金额仅为708万元。如果将708万元的广告费全部用于支付指南针,那么在2015年,指南针依然虚报营收2453万元,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图片:第一创业证券2016年年报
二、销售人员薪酬离奇
指南针保险是指南针的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16日。财务报告显示,指南针保险2015年营业收入为0,但净利润为-2576.46万元。一个成立才15天的公司怎么亏损-2576.46万元?Compass披露,报告期内,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较高,主要用于客服、产品销售等岗位。2015年底,发行人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变更部分劳务派遣员工与指南针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其相应的工资薪金由指南针保险直接支付,因此2015年,
指南针保险全年净利润为负。招股书显示,2015年共有82名劳务派遣员。据此,指南针保险的人均薪酬预计为31万,与招股书披露的人均薪酬12.57万也存在矛盾。
图片:指南针招股书
据披露,2016年,指南针保险营业收入2799.65万元,销售费用2847.76万元,管理费用602.22万元,亏损-739.47万元。招股书披露,销售人员是工资、社保基金等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所致,但工商数据显示,2016年为指南针保险缴纳社保的人数为34人。247.76万元的销售费用是每人83万元,显然不符合常理。
Compass的IPO申请已于9月5日举行。虽然是起步较早的证券分析软件之一,但随着同行东方财富、同花顺、大智慧相继上市,Compass依然徘徊在资本的大门之外。现在,尽管Compass已经被持有,但公司的财务数据仍然令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