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新东方创始人余的创业历史了解多少?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们佩服。他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那么今天就带你走进余的创业史。
于是在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破房子里创业的。有一张破旧的桌子,一把烂椅子,一堆用刷子写的小广告,还有一个做广告的橡胶桶。在北京寒风呼啸的冬夜,他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张贴广告。手冻麻了,拿起二锅头喝一杯暖暖身子。喝着二锅头,在寒风中贴着小广告,余洪敏此时表现出一种痞子的凶残。新东方人有一种电线杆情结,因为新东方依赖于余在电线杆上贴的一则广告。有一次,因为市政建设,有人想拆除新东方外的两根电线杆。他如此焦虑,以至于无论如何都拒绝拆除它们。最后,他花了7万元保住了两根电线杆。
教师余逐渐显示出他的商业天赋,他只用了三步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首先是价格战。当时的学费基本都是300~400元,余只收了160元,而且20次免费讲座之后,不满意就不用交了。其次,他推出了自己成名的核心产品“红皮书”,即《GRE词汇精选》。最后是情感营销,告诉学生人生哲学,进行成功的励志教育。他幽默的教学风格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深深吸引了学生。于认为他的成功与当老师有关:“当老师比当企业家更容易成功。因为我们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的确,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充分利用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敬佩,赢得了别人的信任。
企业家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点点痞子精神。然而,在事业变大之后,流氓的放任必然转变为企业家的严谨。2000-2004年是新东方最艰难的时期,于吃了不少苦头。他想从老师变成企业家,把一群聚义兄弟变成管理团队。“这个过程很痛苦。从原来的梁山聚义的处事方式,到按部就班、等级森严的处事方式;从做事的激情风格到做事的冷静判断规则。这种改变需要扔掉你性格中的一些东西。”这个变化对于余来说并不容易。这时,外部打击接踵而至。一是“9.11”事件使赴美签证数量大幅减少,新东方留学市场受到较大影响。紧接着非典袭击,新东方停课4个月,损失上亿元。此外,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起诉新东方偷题,新东方为此支付了600多万。
外在的烦恼只是暂时的,而内在的烦恼可能是致命的。他说:“兄弟们一起忠诚地去做,最终不会有规则。”兴趣、情感和人性交织在一起,新东方上演了一出人性搏击的话剧,主角余在剧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兴趣问题。公司做大了,股份怎么分?如何划分新市场?“创业之初,新东方日过之后,合伙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于自己的份额,而逐渐产生利益纠纷。因为之前没有规定剩余利益归属的机制,大家开始争论和争吵。”新东方三驾马车中有两人将离开组织,和已向于递交辞呈。此外,俞上铺的前兄弟鲍也提出辞职,要求撤回股份。2004年,另外两位支柱,胡敏和江波也离开了。昔日的“盟友”纷纷造反,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即将崩溃。在战斗的同时,这些知识商人开始反思这种流氓精神,痛苦地适应商业规则。
余说:“大家都慌了,因为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研究过商业规则和股份制,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能力分割这些利益。”王强回忆说:“每个人都处于同样的痛苦之中。比如利益问题,如果要分股份,应该怎么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在谈判桌上谈论这个问题,我们的感情确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余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兄弟们的“反叛”,还有来自妻子和母亲的压力。像许多私营企业一样,新东方是由余和他的妻子创办的。后来我妈,我老婆的姐姐,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不仅于,还有其他老牌企业家。后来,余制定了一个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不得在公司工作。
30c8cfd31cce281462d' />俞敏洪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争斗中,扮演了一个“刘备”的角色。他本人也说:“我比较像刘备,常常用眼泪来赚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不擅长用严格的纪律来限制和管理人才。”他用这种灵活甚至凭感觉的管理方式在新东方内外上下腾挪。因此,外界也评价他不懂管理。俞敏洪说:“我这个人比较仁慈,容得下人。我的柔弱个性在新东方内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走向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崩盘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刘备”高明的地方,表面柔弱,悲悲戚戚,但是每次预谋都能够达到目标。不管是新东方的股份制构建,还是企业家族色彩的淡化,俞敏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新东方不缺钱,也不需要圈钱。为何还要上市?真实原因之一就是以上问题的延续。俞敏洪希望借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则来规范公司内部,用制度说话,以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与利益纠葛,实现自身的救赎,使企业顺利发展。他坦言:“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上市之后,外部规矩比内部规矩更强大、更有力。”上市以后,新东方改变了很多。新东方严格按美国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内部管理,制度更健全,如建立了员工投诉信箱和客户投诉信箱等。但是,“做教育”与上市的冲突也凸显出来。“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要做到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以及人数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它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在于它的教学质量,并不在于每年学生增加了多少。”俞敏洪也在努力地寻找着其中的平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在这里,我们明天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