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创业还是职场打拼,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我们能否处理好这种事情,不仅考验我们的能力,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成功的概率呢?中国传统兵法中的一些公式对此很有帮助。
1.未战养其财
所谓“未战养其财”
”,就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平时注意积累一定的物质资源,然后就能在关键时刻“手里有饭吃,心里不慌”。一个老板,只要他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就不怕市场波动;有足够个人存款的员工卡里,并不惧怕公司的裁员计划。刘邦之所以认为萧何对自己的事业最有帮助,是因为在楚汉之争的四年时间里,萧何不断为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2.将战养其力
充足的物质准备只是做事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一旦遇到任何麻烦,我们就不得不进入下一个任务,即“将战养其力”。所谓的”
将战养其力
“,就是提醒我们,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要迅速做出调整,培养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并且战胜一个对手的技能。具体怎么调整?其实就是以自我提升为中心的“取长补短”模式,转而以战胜对手为中心的“扬长避短”模式。
3.既战养其气
古人云:“勇者险胜”。事情到了尾声,很多之前的计划可能跟不上变化,很多准备工作也没有效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屏住呼吸,努力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谓的”
既战养其气
“,这是事实。当成败就在思想之间的时候,聪明的人懂得“下大功夫”,为了在一场战斗中取得成功而使出浑身解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就是这样,韩信的“最后一站”也是这样。
4.既胜养其心
一百半九十。很多失败者不是永远赢不了,而是在胜利之后连巩固都没有,以至于之前的成绩都要白白浪费。那么如何才能巩固胜利呢?《孙子兵法》:“既胜养其心
"。也就是说,舞台胜利后,聪明人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戒骄戒躁,保持平常心,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自成。如果他能在推翻明朝胜利后“修心”、“修功德”,清醒地看待当时的形势,及时防范清朝与吴三桂的勾结,那么他就不会在山海关之战中战败。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讲大义”,即能用很短的文字说明很精彩的策略,解决很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只有学古鉴今,才能看得更远。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关注今日头条:《战略与兵法》。如有疑问,也欢迎私信。不懂战略,不懂兵法,如何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孙子兵法:这是低成本的取胜之道,只有有经验的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