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咏瑾
最近,“临期食品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从此,热衷于“失踪”的不再只有老年人。
过期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过分追求食品配料的新鲜度,简单地将临期食品等同于食品安全卫生不合格,然后丢弃。由此造成的浪费相当惊人。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将接近3万亿元,如果按每年库存存款的1%计算,这类临期食品的价值至少将达到100亿元。根据相关官方规定和说明,规模至少在100亿元以上的食品,在包装良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和安全性都能得到保障,可以安全食用。
如何妥善处理临时食品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前几天,南京一家面包店因扔掉当天外观不好看卖不出去的面包,遭到网友一边倒的质疑,最终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此,不少网友建议设置缺陷产品和临时产品销售区域,方便消费者按需购买。这个提议获得了很多认可。
事实上,一些超市长期以来一直在以白菜的价格出售临时食品,临时经济不再是一种新的商业现象。然而,为了促进临时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必须与制造商的分层销售理念同时到位。
近年来,很多年轻人转变了观念,不再是囤积者,而是变成了临时家庭:与其为了打折而过度囤菜浪费时间,不如按需购买便宜的临时食品,同样品质,为钱包“减负”。如此缜密的计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理性选择,并逐渐影响到更多人。在分享社区里,有专门分享好东西的团体,也有专门制作视频的视频制作人,来打开盒子,评价临时食物.这些年轻人的“活法”可以算是对《反食品浪费法》的积极回应。
临时食品越来越受欢迎,随之而来的储蓄趋势迫使企业提高食品管理水平。首先,厂商要提高市场敏感度,合理控制库存,从源头上减少临时食品的不当囤积;其次,销售者要加强对所经营食品的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进行分类,这也是《反食品浪费法》所强调的。最后,应在食品运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建立更科学的食品储运通则。总之,多方要相互配合,把工作做得细致踏实,保证临期食品不打折、不“掉价”。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临期食品的初衷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不是忽视产品质量,也是为了预防和打击钻临期空子的踢脚球行为。执法部门应加强对此的监督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将过期食品与临时出售的食品混合,或对过期食品重新贴标签出售等违法行为。
如何实现“舌尖上的消费”的良性平衡,是一个永远新鲜的命题。临期食品的购销更像是一个微型经济杠杆。一方面是节能低耗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理性消费的传统回归。二者互为激发新的价值空间,在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发挥作用。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