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是一张城市的‘移动名片’,陪伴了昆明人67年,从人工售票到无人售票,从IC卡到扫码支付。如今,车窗外的景色已经从自行车潮变成了汽车的洪流,但人们的出行方式仍然离不开公交车,昆明人对公交车产生了依恋,从1952年开始。
梦想70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你对乘公共汽车有什么样的记忆?是要扫码、刷卡,还是丢一元硬币,还是在拥挤的车厢里,非要靠人把2毛钱的票子递给售票员?这种小小的购票方式,是记录时代的一个维度。1995年,昆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今天的《追梦70年记忆篇》,
让我们打开历史画卷,
去看看公交车的演变历史。.
03010 by
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独家播出。
梦想70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昆明首次开通“无票”公交。
1995年4月29日,昆明首次开通“不售票”公交车,这是昆明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人工售票’模式走到尽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启。从此,人们手中的车票变成了一卡通,卖票人接受了新的生存规则,被调到了不同的岗位,乘客也逐渐适应了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规定。
旅行记录
公共汽车停下来之前,人群开始向上挤。当年,拥挤的公交车上有句话:‘一踩上踏板,马上就变心’。也就是说,既然你踩了公交车的门槛,大家都在想,你要怎么挤进公交车?当人们上车时,这个包可能会被忽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主要通过步行和骑自行车旅行。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选择公共交通的市民逐渐增多。这种场景凸显了当时中国交通承载能力的“不足”。同样,70年代末的昆明,人多车少,上车难。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有人把孩子从窗口递了出去。带孩子的乘客上车后,售票员不得不说,有意识的乘客会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而‘让座’的文明学习也就从那时开始。
公交车的演变
乘客的出行需求直接影响公交车的演变。昆明公交自1952年开始运营。第一辆巴士是这辆美国制造的K6老木炭巴士。老昆明以前叫它‘牛粪拱’。这款车型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燃烧木炭,也叫‘木炭车’。最初投入使用的21辆木炭车,车头锋利,车尾鼓鼓的,外形与电视上民国时期的私家车相似。白色的车顶,车身下部是深色的,前面两个大大灯远远看去像个甲壳虫。1959年,第一辆铰接式公共汽车“火箭”被改装。所谓的铰接式,有两节车厢,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因为它可以大大增加公共汽车的载客量。
这辆全长25米、宽2.5米、载客量350人的三车道公交车可以算是当时最长的公交车,但由于路况、交通状况等因素,并没有投入运营。
1999年,为了迎接“世博会”,昆明所有的公交车都统一“着装”,白色背景,绿色条纹。其中,长江品牌富来喜宝汽车“长江大富”占据了大头。2004年后,由于能耗高、没有转向助力等原因,陪伴昆明人多年的长江大富逐渐被淘汰。
来来去去,
公共汽车在石板路上行驶,
穿过谭石路,穿过石三街,
昆明的每一天每一夜,
窗外展示的是不同的风格,
票夹和铅笔头
变成智能卡,二维码,
公共汽车从木炭车变成了空调车,
公交线路进入社区和校园,
视野中的自行车潮,
变成汽车的洪流,
沿着道路规划房屋,
走进一栋高楼。
然而
它是走在路上的人和事,
不变的是公交人。
ini
编辑:肖晓洁、郭婷
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