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佬们的创业史,创业史的最大成就

  

     

  

  在前言:.互联网上不缺少故事或讲故事的人   

  

  他们的故事被讲成了传奇故事,但那些成千上万的“电商创业者”在历史的洪流中用尽所有力气的小浪,是不是注定要被遗忘?   

  

  本专栏的唯一目的是探讨电商创业者背后的励志或悲伤故事。   

  

  让我们走进电商创业者各自的创业故事,看看不同品类、不同背景的创客有哪些相似的本质。   

  

     

  

     

  

  #初印象   

  

  生产小家电的唐宗现在在广州花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来花都之前,他的想象是这样的:花都作为广州的后花园,一定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花,郁郁葱葱,郁郁葱葱。   

  

  来了才知道,不是遍地开花,而是有一大片土地等着你去“开荒”。   

  

  唐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把办公场所从深圳搬到花都的原因:首先花都离产业链近,其次租金确实比深圳便宜很多,在花都只需要深圳租金的一半,但是租的空间却是深圳的两倍。宿舍就更夸张了。只能在深圳租一套两居室,在花都租一套“别墅”,一下子安排十几个员工。   

  

  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在花都创业,而是选择寸土寸金的深圳?   

  

  这还得从的总经理唐说起。   

  

     

  

  #创业史   

  

  唐总喝了口茶,慢吞吞地说,是一个表哥把我带入了正题。他当时视听电器做的不错,就跟我说要不要跟他一起做。他的公司位于深圳宝安区。事实上,广州和深圳是广东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   

  

  11年,我来到深圳,开始从事电子商务。我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看似在电子商务的边缘,其实和电子商务没什么关系。   

  

  在这家公司干了四年多,才出来自己做。其实一开始我也不想自己做。由于公司高层的一些人事变动,陆续裁掉了一半以上的员工,包括我。离职后,我开始想出路,是自己创业还是另谋高就。   

  

  巧的是,比我先被截的同事来找我说:“要不我们自己来?”老同事什么都懂,基本操作能力都有。所以,第一,我们开了几家C店或者做原品类。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我们想“老师就省省吧,边做边找新的产品供应链。”   

  

  说实话,找到优质供应链的机会很大。业余时间会讨论转什么新品类,因为之前继续做视听电器意义不大,前几页店铺排名比较稳定,突破机会不大。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一款韩式电火锅产品。没想到第一个月我们就成了品牌分销体系的最大客户,虽然品牌刚开始做电商板块的分销授权。但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淘宝品控开始越来越严格。我被告知这个品牌已经被除名了。我该怎么办?没有产品了。   

  

  找品牌方商量有没有别的产品可以做,那边正好有破壁机的产品,于是他们说,要不要试试这个?   

  

  我们将分析这一类别的成交量。当时这个品类的成交量很小,不算活动日销量,大概有50台左右。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先做这件事。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虽然这个品类不大,但是有了这个毛利,只要我一天能卖出30台,就能保本,团队也能活下去。”   

  

  做了之后发现这个品类一直在上升,而且随着这个品类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大,团队也越来越大。慢慢的,我们做到了第一类,合作品牌越来越多。做了之后发现,尤其是标品,你卖一个音响,一个榨汁机,套路玩法其实差不多。   

  

     

  

  #创业史   

  

  一开始,我们有一个四人的小团队。在深圳宝安区租个小办公室就够了。现在团队已经发展到12人。我们需要换一个更大的办公室,找一个更大的仓库。   

  

  然后发现在深圳找仓库或者写字楼的成本很高,合伙人徐建议去广州花都看看,那里租金比较低,音响供应也没有。   

链比较近,当时我们还在兼着做音响的产品。

  

也就有了从深圳搬到花都,房租减半,空间加倍的神奇体验了。

  

使命感

  

这次搬迁,最让我欣喜的并不是花更少的钱找到了更大的办公场地,而是团队的小伙伴几乎全员跟随着一起来到了花都,所以才有了前文讲到的租了一小栋别墅,将十几位伙伴都安排一块儿的故事。

  

搬过来之后可以明显感受到变化的就是,团队的工作氛围比之前更好了,自然身上的使命感也重了许多,心里暗想:“必须得好好做,身后还有一帮伙伴要过活。”

  

  

# 价值观

  

自己创业这么些年,我也在总结,对内宣导我们的价值观有三点:

  

第一是勤奋,我认为这是基础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着同样资源的两个人,勤奋的肯定比不勤奋的更能将资源发挥出成果。

  

其次是用心,很多情况用心你才能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就要解决问题,但往往发现的问题一般都是自己的知识盲区,那就需要学习。

  

第三点就是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去填充知识盲区 ,或者向懂的人寻求支援,都是一种形式,目的是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结语:

  

采访汤总,给人感觉是非常平易近人,他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机缘巧合”,在创业的多个关键节点都是用“机缘巧合”过渡,真正梳理完他的创业史,才发现每一个机缘巧合背后都是日日夜夜的勤奋所致,他是真正按照自己所说的价值观去实践的。

  

回想此次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你自己做得好了,成为业内人,所有的资源都会主动往你身上靠,当你想要找一个资源或者某个品牌、某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两层或者三层关系找到。

  

这不正是:“你只管努力,剩下交给天意”的电商版吗,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寻求捷径,想依靠一个供应链一个技巧,一炮而红,却对步步为营、深耕产品力为耻。其实,基本功才是核心,我们都只能挣到认知范围之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