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女人创业故事,分享身边的创业故事和感悟

  

  编者按:   

  

  村里,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在遥远的山区,我忘我地工作,希望欣欣向荣。   

  

  杨光。com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中新农民的故事。   

  

  写出新时代农村的巨变!   

  

  名为“怀旧”的Tik Tok现在拥有超过1900万粉丝。在发布的200多条短视频中,主角沈丹大多是安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或熟练地在锅碗瓢盆前摆好饭菜,或悠闲地在乡间小路上骑着自行车遛狗,时而在田间耕作,时而在空旷的后院晾晒农产品,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武夷山的一切在她的背景下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大部分视频都能获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赞。观看的网民不仅沉浸在回归自然的乡村情调中,还被沈丹对生活的热情所感动。有人说《乡愁》的作品感人,是因为在当代的喧嚣中开辟了一片净土。   

  

  很多网友问沈丹为什么不用粉丝数直播,打赏金额会很可观。沈丹说:“如果只是抱着‘吸粉’的心态更新账号,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生活和事业都需要一颗平常心,得失暂时不重要。你看了之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沈丹想要的是把当地的宣传和文化推广融入生活,用简单的文字让大家了解武夷山和福建。在她看来,故乡的风景,饱含着每个人的乡愁。如何让乡愁不再牵挂,乡亲不再牵挂?只有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为墨,绘就美好画卷,特色农产品才能不局限于“网络名人”的称号,才有历史沉淀和价值,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村民增收。   

  

     

  

  沈丹(照片由来自杨光的受访者提供。com)   

  

  创业失败,返乡治“伤”   

  

  沈丹,原名沈志丹,福建省武夷山市杨庄乡坑口村人。23岁那年,她和爱人分手,坚定地选择生下女儿,一个人生活。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沈丹试图在一家锯木板厂当苦力,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后来,他在家里东拼西凑、亲戚朋友贷款、农村小额贷款的基础上,和朋友合作办起了瓷砖加工厂。谁知道,朋友投了设备之后,后续的钱也没加。当时,沈丹没有退路,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吃苦耐劳又会经营,短短一两年时间,在沈丹的带领下,工厂走上正轨,处于盈利状态。她追求胜利,开了第二家分厂。就在沈丹觉得生活渐渐拨云见日的时候,“三角债”的烦恼接踵而至,房租开支、工人工资、货款让她喘不过气来。“当时有个朋友,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说资本是转不过来的。我答应做担保。结果朋友跑了,我只好把工厂卖了。”在一个20多万人口的小城,建材加工业竞争特别激烈,弃之可惜。   

  

  已经欠下巨额债务的加工厂,让30岁的沈丹一夜之间体会到了从头再来的痛苦。她问自己:当初从农村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工厂,房子,车子都买了,后来都没了。绕了几年,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接触不想接触的人,失去了快乐。”   

  

  沈丹终于明白,人应该为自己活一次,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于是她踏上了归途。她对家乡有感情,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然而,当她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心中依然是百感交集。每次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都会呆上一天。“村里的村民会认为混得好的人都在城里,混得不好才回农村。”你为什么不出去工作?你为什么要带走一个孩子?没完没了的流言蜚语一度让沈丹很不舒服。她是不变的   

  

  2018年1月22日,创业失败回家的路上,沈丹在出租车上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回忆总想哭》被一遍一遍播放,那段经历仿佛在她眼前慢慢蔓延。“从小家里条件差,照片也少。最珍贵的是小学毕业照。但是我喜欢记录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一部作品纯粹出于这个习惯,配了一首适合我心情的歌,没有片头也没有文案。”   

  

  后来,沈丹开始记录女儿的成长,家庭团聚和她的努力。账号慢慢好转,粉丝数量也大幅增加。她说:“能引起共鸣,有人喜欢并认可自己,这大概是我坚持颤抖的动力。”   

  

     

  

  沈丹和他的女儿(照片由杨光受访者提供。com)   

  

  时光荏苒,女儿到了上学年龄,沈丹的视频“素材”越来越少,她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努力发掘新的东西。当村民们去山区工作时,沈丹要求他们拍照和录像,但他们普遍表示不理解。即使有人同意,他们拍的照片也是不完整的。后来,沈丹干脆自己买了一个三脚架,带你领略原始的农村生活。   

  

  2020年11月,沈丹小团队正式成立,由几个本地“95后”同学组成,包括客服、摄影、运营等工作人员。很多机构闻风而动,试图用几千万的利润说服沈丹,用系统化的运营来实现。普通人很难不被这个数字所诱惑,但“厚德载物”的初心告诉沈丹,商业化团队无法理解她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无法理解她对积极奋斗的深刻理解,只会以卖货为目的迎合粉丝喜好。“其实在农村呆久了,整体物欲会下降。   

低,钱的多少真的没那么重要。我更想要追求一份事业。”

  

走上“二次创业”之路 带动大家致富

  

背靠生养自己的土地,沈丹制作的视频获得网友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她毅然决然走上“二次创业”之路――借助短视频平台,帮村民售卖农副产品,带动大家致富。

  

“农村人民太不容易了,挣钱非常难,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义无反顾。”沈丹深知,若自己的事业成为庞大产业链中的一环,固定厂家供货,自己负责卖货,轻轻松松就能“躺赢”,可她却偏偏走了条险路:自己打造产业链。“我不想为了某企业做事,我要做我自己的事业。”

  

  

沈丹和村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着眼村里现有的东西,熏鹅、笋干、莲子、葛根粉……都只能挨家挨户回收,无法保证品控,无法做到量产,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证。沈丹转念一想,茶叶可以。于是,她与农村合作社对接,在村里建起厂房,推广家乡好物。

  

“农民需要靠这些收入生存,而我不知道能卖多少,生产和包装又都是不菲的费用,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沈丹始终秉持着“做一杯有温度的茶、老百姓的口粮茶”的理念,但做规模化的企业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她不敢轻易承诺。“粉丝就像朋友,村民就像家人,他们对我期望很高,这种期望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容不得失误。”

  

孩子无疑是支撑沈丹前进的动力源泉,而她做到了,给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更有奔头、更充满希望的生活。女儿说,“妈妈是超人”。沈丹的确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她似乎无所不能,就连操作会令很多女性望而却步的大卡车和铲车都不在话下。她把自己当作最值得信任的对象,并常常自勉:“没有我不行的,别人能做的我可以,别人能吃的苦我也可以。”

  

知足常乐 “即便失败也问心无愧”

  

沈丹的视频在国内外热传,事业也越做越红火,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有的粉丝怕她辛苦,邮寄砍柴机、手套等物品,还提醒她要多喝牛奶补充营养。还有不少粉丝慕名而来,期待和她一起感悟生活、找寻幸福。面对不远万里来到自己身边的粉丝,沈丹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她一直觉得是粉丝们成就了她。“有时候挺惭愧的,也有点心虚,更觉得要把事情做真、做实,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粉丝。”

  

但偶尔,沈丹也会感到苦恼,她直言:“人们风尘仆仆地赶来见我,我不能不管不顾,安排吃住等等都是应该做的,可生活总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说实话,这就是光环对应的‘代价’,我只希望知足常乐,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希望大家过好自己的生活。”

  

  

沈丹(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网上把她和李子柒对比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面对突如其来的比较,沈丹说:“我很理解,也很明白,自己就是普通人。李子柒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生活,但她是她,我是我,农村里的每位劳动者都特别不容易。我的账号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得益于真实的情感输出,但未来还是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我就以记录生活的方式顺便做一份事业,养家糊口,即便有天失败了也问心无愧。”

  

如今,沈丹不忘“丹”心,成立了“丹心可鉴”茶叶品牌,让大家一起见证她的事业。她说:“走的再远,我都会记住来时的方向,我愿意作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代表,为家乡腾飞助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为乡村振兴助力。”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