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5月28日徐州讯
“以前生活拮据,现在家里有了工作,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最近,沛县韩云外贸服装厂的员工夏寅发现,最近厂里的外贸订单增加了很多,她的收入也增加了。
近年来,沛县税务部门积极融入精准扶贫大局,结合帮扶村经济发展实际,多途径研读“经书”,研究致富“秘方”,充分发挥税收“专长”,坚持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做好减税降费和精准服务的结合, 以“税收扶贫”帮助产业脱贫,扶持企业做强做优,激励百姓发家致富梦。
农民就业成了“好助手”
夏寅的服装厂位于沛县朱寨镇王楼村,是由税务局等帮扶单位投资60万元的扶贫工厂。2016年成立之初,该厂以“脱贫致富”为宗旨,为当地低收入农户提供了近6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多万元。这家服装厂专门从事服装外贸加工。在税务部门扶贫人员的帮助下,开业至今已接服装加工订单386万元,解决了村里90%以上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前段时间工厂运营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订单也受到影响。”公司负责人赵向峰说。沛县税务局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后,主动收集企业涉税问题,发现该厂符合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通过点对点精准滴灌、手把手辅导,扶贫人员把优惠政策讲解透彻,通过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援助,一年能省9.2万元。此外,随着小规模纳税人免税额标准的提高,1-3月累计为企业减免增值税1.21万元。”赵向峰说,“减税降费”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流,为工厂赢得更多订单提供了资金支持。
脱贫致富有了“助推器”
“多亏了‘扶贫车间’,我在家门口就有了生计。每天上班就像‘登门拜访’,既赚钱又照顾家人。”沛县安国镇刘邦村贫困户李守民拉着沛县税务局局长张卫东的手,感激地说。
刘邦村是省级“经济弱村”。2017年7月,在沛县税务局等4家帮扶单位40万元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村里的“扶贫车间”建成投产,为本村及周边村庄的贫困家庭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去年下半年,‘扶贫车间’经营遇到困难。感谢税务部门的建议,帮助企业减轻了税负,解决了问题。”企业负责人吞思远说。
在帮扶过程中,沛县认识到壮大产业是扶贫的根本,于是借助园区内徐州华钢耐磨有限公司的生产优势,将扶贫工作与村特色产业相结合,投资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标准球磨机衬板加工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5万元。
为帮助“扶贫车间”和企业落实“减税降费”新政策,县税务局成立“刘邦村税收扶贫工作站”,利用工作站深入车间、企业、农村开展税收宣传活动;组织专门的服务小组,为企业梳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量身定制《“减税降费”政策指南》。组织营业税税务员讲解税收
为帮助吴传楼农业合作社发展,沛县引入“产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先后成立正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商品粮标准储备厂。沛县对本村贫困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成立由业务专家组成的“扶贫政策辅导队”,积极上门送政策、辅导、指导,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扶贫政策的效果。目前,该村48户贫困户种植蔬菜280余亩,优质粮食作物2000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汇聚精准扶贫战略,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借助税务工作站前沿优势,充分利用税收优势,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用好‘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扶贫的税权。”沛县税务局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吴说。(黄启源苗永乐)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