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从2018年宣布成立科技创新板并试点注册制,到创业板的注册制,再到新北所的成立,中国这几年在注册制改革方面一直在大步前进,2022年全面注册制即将到来,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新股破发一直是成熟市场的常态。自科技创新板成立以来,我国已实行注册制三年多。从新股发行价来看,我们离成熟的注册制还有多远?
#科技创新板新股破发率5%
在新股发行方面,2021年(全文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9日,下同),创业板新股上市数量达到189只,募集资金总额达到1339.1亿元。
平均每支新股募集资金7.1亿元,平均首发市盈率达到27.6倍。
科技创新板新股上市数量达到154只,募集资金总额达到1648.2亿元。平均每支新股募集资金10.7亿元,平均首发市盈率达到51倍。
整体而言,科创板的募资水平和新股定价水平都明显高于创业板。
但从新股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来看,创业板新股整体跑赢科创板。2021年创业板新股上市数量为5只,破发率为3%,而科技创新板为7只,破发率为5%。
但与港股、美股等成熟市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港股45%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美股占比也达到35%。
注:美股新股不包括借壳上市的。
具体来看,超过90%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均超过10%,而美股只有23%的股票涨幅超过10%,港股有23%的股票涨幅超过10%。而在创业板和科创板,近七成新股上市首日翻倍,上市首日翻倍的新股数量分别为130只和104只。
港股和美股近半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10%-10%之间。只有5%的港股涨幅超过100%,而3%的美股涨幅超过100%。港股和美股上市首日翻倍的新股数量分别为38只和5只,远少于创业板和科创板。
从最高价来看,科创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最大的是纳微科技,涨幅达到1274%,接近十倍,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最大的是读客文化,涨幅接近20倍,美股涨幅最高新股e家快服,上市首日涨幅也达到11倍,港股涨幅最高新股只相对发行价上涨了2倍多。
从最低价来看,美股跌幅最大的新股跌幅为-50%,港股跌幅最大的新股由应晖企业持有,跌幅为-41.1%,科技创新板跌幅最大的新股跌幅为-27.3%,创业板跌幅最大的新股跌幅为-13.2%,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的新股跌幅较小。
从平均来看,科创板、创业板、美股、港股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分别为195.91%、227.39%、14.84%、11.49%。
可以看出,美股、港股等成熟市场ipo的定价接近二级市场的表现,而科技创新板、创业板的IPO首发价仍然存在抑价现象。
#压价已经规范,未来新股破发将成为常态。
2021年,虽然a股注册制新股破发率距离美股、港股等成熟市场还有一段距离,但正在向成熟市场靠拢。
以往新股高抑价现象,一方面是新兴行业上市公司缺乏可比行业;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进行询价、定价和配售,建立了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化定价体系。许多机构投资者缺乏IPO
交所、证监会等部门不断加强对新股定价过程的监管,同时,不断修订创业板 IPO发行承销规则、上交所对网下投资者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取消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的部分要求,给予询价发行更大的博弈空间,促进多方均衡博弈,提高定价效率,推动市场化发行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使得注册制试点得到及时完善,为将来全面推行注册制打好基础。
监管治理后,机构联手压低价格的情况得到控制,上市的新股错误定价概率很低,
2021年上半年没有一支新股破发,今年破发的新股基本都出现在10月、11月,10月、11月科创板破发率分别为36%、10%,10月、11月创业板破发率分别为21%、13%,监管成效显著。同时随着上市的新兴企业越来越多,估值基本都可参考已上市同行,暴涨暴跌概率都不大。
从目前的破发率数据来看,虽然还不能确定未来A股市场中10%-30%左右的破发率是否能成为常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新股稳赚不赔的神话已成为过去式,随着ipo堰塞湖的疏通,“破发”可能成为常态,未来“打新”也是一种风险投资。
对资本市场而言,破发意味着市场更趋于理性化,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投资观念。而未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化,“优胜劣汰”机制将进一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