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回了趟老家,和几个老同学聚了聚。饭桌上难免会谈到收入的话题。这些老同学有的月入六七千,有的月入一万多。按理说,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四线城市,他们的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然而,即便如此,老同学们都表示,自己赚的钱不够,根本攒不下什么钱,有的人还说自己已经负债好几年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他们每天早起,努力工作,拿着别人看似不错的收入,自己家里不买任何新家具,自己也不买任何新衣服。但是最后他们也不知道钱去了哪里,有时候还是月光族,债务族。所以,“钱都去哪了?”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年轻人的日常折磨。
对此,调查数据也给出了证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2亿单身人口。在一线城市,40%的单身青年处于“月光”状态,而在四五线城市,这一比例高达76%。此外,中国银行消费金融联合时代发布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后约有1.75亿人,其中负债的年轻人仅占13.4%,约2000万人。
显然,不像爷爷奶奶、父母那一代,随着90后、00后这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无论是婚姻观念还是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对于90后来说,他们年龄在21-31岁之间,有的刚刚步入职场,有的成就不大,收入相对稳定,对未来的工作和薪酬也有乐观的预期,所以表现出来的消费潜力和消费观会时不时成为热门话题。
日常折磨:看似收入不错,但总觉得不够用。有时候你甚至会变成月光族。那么年轻人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背后的五个原因都找到了!
住房支出是消费大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工作和奋斗,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住房。对于很多普通购房者来说,面对一套百万起价的房子,仅房贷一个月就要花四五千,相当于砍掉了一半甚至更多的收入。退一步讲,即使选择租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假设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月薪一般在四五千。如果想租稍微好一点的房子,月租至少要1000起步。
各类生活必要支出众多。
剩下的收入除了住房支出,还需要分摊到多种生活支出上。不知道衣食住行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这里就不赘述了。同时,各种生活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比如物业费、水电费、煤气费、取暖费、停车费等等。另外,一旦遇到世面,各种聚会等。往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消费。
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努力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90后和90后是不一样的。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他们享受了更多的增长红利,同时拥有了更加优越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努力的意义在于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所以愿意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消费。即使这些爱好可能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但却能给他们带来精神需求上的愉悦。比如美容消费、健身消费、宠物消费、保健消费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消费等等。
懒人消费方式正在崛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日常用品到家具电器,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而这种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加上打折促销的诱惑,进一步刺激了年轻人的消费意愿。另外,为了应对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偷懒”的需求。外卖、快餐、网络咨询以及各种“懒人神器”也成了年轻人。
人的消费选择。根据《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显示,近三年来,线上消费者为“偷懒”花费的金额逐年提升,2020年规模超千亿。超前消费的观念影响。
与父辈那一代挣钱攒钱、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不同,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想法都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面对收入、房价之间涨幅的不平衡,不少年轻人看不到存钱的意义,同时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更不愿意凑活,所以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往往会分期付款、超前消费。另外,对于很多单身的人士来说,由于没有养家压力,所以对于存钱的意义也不太上心,更愿意花时间和金钱来享受自我。
最后想说一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年轻人来讲,追求品质、精致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前提是一定要衡量好自己的经济能力,切忌过度消费。即便真想提前消费,也要确保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和预期。此外,不要盲目进行消费,合理规划、理性对待每一笔支出,适当放弃一些“看似美好”的消费,将消费的重心回归生活需求本身,这样才会让自己的消费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