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核心观点
很多时候尽量不要去简单模仿别人的成功模式,很可能只是刻舟求剑。
大家好,我是高,只讲人话,不讲概念,致力于为创业者开脑洞。今天是脑细胞视频节目第213期。
创业路上有一句正鸡汤,叫做“我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种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前赴后继,开启创业之路。这一期脑细胞计划,我给大家讲讲人话:别人的成功,你是无法复制的!即使可以复制,也不能粘贴。我以后会用很多案例告诉你为什么。这个节目有点长。请先赞一下,关注一下。我慢慢分享给你。
为什么我说“别人的成功你不能复制?”是因为这几年我看了太多商业项目,每年至少要看一千个脑细胞成员的项目。很多时候,大家的项目都是“模仿创新”,一种商业模式。如果别人成功了,赚了很多钱,我可以稍微改一下,换一个行业或者市场。不能成功吗?因为很多老板都相信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
但是实际结果呢?看那么多项目,什么都模仿别人,赚到预期收益的,很少。为什么?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不取决于商业模式本身,当然我不是说商业模式不重要,商业逻辑的可行性是前提和基础,但是成功还有其他非常关键的因素。
#机会是猫爪:错过的创业机会等于0。
众所周知,完成一件事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创业要讲天时。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错过了天时地利人和,创业是非常困难的。
什么是时机?如果我用一个和创业无关的话题,你可能会更有感知力。脑细胞的一个同事在上大学之前就在考虑选专业。他叔叔比较有远见,告诉她“物联网”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所以她选择了物联网这个专业。结果她进去之后发现,学校教的东西好像和物联网没什么关系。相反,很多课程看起来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因为学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物联网,如何设计课程。毕业进入职场后,发现并没有多少企业需要物联网这个专业,因为物联网行业还不清楚,所以很痛苦,要么做程序员,要么只有转型。这就是典型的“过早”!
创业也一样,时机不对,什么都不对。时间还早,市场不成熟,技术不成熟,政策不明朗,变数大。晚了,别人在前面,你可能连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说“时代没有马云,时代只有马云”,就是这个道理。淘宝成功了。你还有机会再做一次淘宝吗?多少人尝试过做淘宝,但都倒下了。不要多说。就算马云自己再想做一个淘宝,也完全不可能。
当时做了一个模仿自己的工作。2005年到2008年,我做了当时成都最大的bbs论坛,成都吃喝玩乐网,有近100万本地用户。当时还是很厉害的,我在这个论坛也很有影响力,和所有版主都很熟。当时我是因为和股东有些误会才出局的。我想,我还能做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做另一个论坛?熊猫城市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连版块的名字都和原来的吃喝玩乐网站一样。我觉得我在成都还是有点影响力的,应该能很快聚集很多人。结果,我错了。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天都非常努力的工作。一切都是我自己做的。每天除了编程和程序修改,就想出各种新鲜好玩的程序。就是在电视上做事件营销,拍各种搞笑短视频吸引流量,每三天组织各种线下聚会或者带领这个网友去山里支教,各种折腾,让一万多人聚集起来了,这些人没有归属感,日常生活很低落。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再想这件事,觉得特别蠢,虽然退出了原来的股东合作形式。但是我还是可以依靠原有的网站流量一起合作,比如代理他的广告,或者代理他的公关活动,支持他,一起赚钱,一起分钱。但是,我有“平台思维”的感觉,不得不模仿它做一个新的。真的很蠢,就像网上一个笑话说中国某个村子有人在某个地方开加油站赚钱,结果全村的人都在那里开加油站,犹太人都不会这么做。犹太人开加油站赚钱,别人不开加油站。而是开个食堂,开个餐厅,做个不一样的生意。大家变成双赢,大家都赚钱。
所以,成功可以复制,但不能粘贴。即使最初的项目创始人亲自来挥刀,也不过是为剑雕舟而已。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脑细胞社区的一个同学,前几天在群里分享了他在做的事情:一张95折的电话充值卡。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个项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反正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就是10多年前的产品吗?我仔细看了她在群里的描述:拿着我的卡,下载一个APP,然后输入卡里。
的账号密码,以后每次充话费就打95折。他说,她之所以选择做这个项目,是因为电话充值是刚需。群里我的合伙人董总对他这个项目做了一些分析,我觉得说的很在理。这就是一个严重“错过了时机”的项目,电话卡充值都称得上是“记忆里的产品”了,如今换个互联网的外衣再次进入市场,这自然是很有难度的。如果这个项目的玩法,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出来,也许还有一点儿,现在,真的很难。不过,事无绝对,一二线城市没机会,但是思想意识落后10年,20年的四五线城市,万一又合适了呢?所以,接下来就要说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利的问题。
# 市场千变万化:换个市场项目可能就卡壳
问大家一个问题:拼多多现在这么厉害,据说现在已经超过淘宝了,但如果把它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市场,它还能成功么?所以,创业市场环境不同,成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市场变了,或者说场景不同,人群的画像、消费的诉求、顾客的认知水平,都不一样了,你的商业模式是否还行得通,就不一定了。
比如一二线城市开得很火的奶茶店,放到下沉市场就未必,前年我去了一个小镇上,被当地人邀请去喝奶茶,当地人告诉我,那家奶茶店生意特别好,我去喝了,感觉味道很一般,问当地人,为什么他们家生意好呢?他说:“来,你看,这个奶茶店还有二楼,二楼是这家奶茶店开的麻将馆,很多来打麻将的年轻人,他们要喝奶茶”,我的天,原来在下沉市场开奶茶店原来还需要标配一个麻将馆,这个也只有下沉市场能这样干,因为房租相对便宜,真的是太开脑洞了。
再比如滴滴,我们都知道,它已经是互联网独角兽了。但滴滴后期又推了一个产品――花小猪,有这样一句话:一二三线城市打车用滴滴,四五线城市打车用花小猪。滴滴针对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做出的动作是,再创一个“一口价”的打车产品花小猪,而不是继续力推滴滴,那他们这样“舍近求远、另辟蹊径”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城市路途远、红绿灯多、时间长,而小城市地方小,很多时候打车都是起步价,所以“一口价”的花小猪就特别适合小城市,而且让打车有了一种自助餐的感觉,感觉更划算。我们试想,如果把一二线市场的独角兽滴滴,直接抢推在四五线市场,能行么?其实啊,滴滴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项目和市场的关系的,市场孕育了消费者多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模型,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基本特征、城市消费水平、城市商业环境等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任何项目的成败与这些因素都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小县城里很少见到苹果专卖店,而拼多多玩不转北上广的原因了。
# 团队是关键:基因不匹配基本没戏
昨天有个脑细胞社群的同学很兴奋的把自己的项目策划拿给我看,大概是要做一个汽车加油的优惠平台,看完我直接建议他放弃。我为什么这么笃定,除了他的这个项目本身选择的赛道有大问题之外,他给我看的项目介绍资料,看起来更像“一篇长长的记叙文”,不仅连项目介绍的基本表达形式都有问题,甚至文字表达都缺少规范。因此,我就断定他的这个项目的初始团队在商业模式设计能力、互联网平台的理解能力和运营能力,互联网项目的综合专业能力上是不足的,果不其然,他说他的团队里,只有汽车版块的成员是专业的,运营管理方面目前还缺少专业的人才。
当然,我也无法一杆子把人家的项目给定性了。只是我个人和脑细胞选择合作项目的第一个指标,不是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否科学,而是看团队。因为我过去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项目,我发现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我特别看好的商业模式,最后失败了;有些我觉得一般的商业模式,最后成功了。
这就说明了,成败很多时候不是由项目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执行团队的综合能力决定的。所以,脑细胞选项目,本质上是在选人。所以,脑细胞会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合作?说起来很俗气,脑细胞目前正在推进的重要商业项目,合作伙伴都是年操盘项目流水至少以亿为单位的,或者曾经成功过的同学,为什么?
很简单,赚到钱的人或者说赚过钱的人,格局和视野往往会更大,大概率你不需要担心缺少项目起盘的资金和人才,你也大概率不需要担心你们不同频或者话不投机,这些东西听起来都很虚,但在项目的运营发展中,都非常关键。退一万步来说,跟这些成功或者成功过的伙伴合作,我至少不担心他会为了一点点钱动起了割韭菜的心思。而脑细胞所有的项目,可以失败,但不能主观上“割韭菜”。
所以,无论是选择商业项目,还是选择合伙团队,都要切记:要选人和团队,因为事项都是人做出来的。腾讯做不好电商,阿里做不好社交,都是跟团队基因息息相关的。投资圈有一句话:投项目就是投人;脑细胞也有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而人比事重要,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业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创业的成败也绝不是“1+1=2”那样绝对。很多同学为了创业,也上过很多的创业培训课,吸收了很多的创业鸡汤,也希望我的这一篇创业毒鸡汤,能对你有所启发。
好了,今天的脑细胞的节目就暂时先到这里吧,最后,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大福利,之前我写了一本书叫《冷启动:零成本做营销》,里面讲述了大量的营销案例,不少脑细胞的同学读过后,都深受启发!新书上市以后前3个月,一直是京东和当当经管类书籍里新书排名榜第一名,点击我的头像,给我发私信,回复“资料”二字,我免费把这本书送给你,相信可以给你极大的启发,另外,也欢迎你加入脑细胞社群,结识更多的老板人脉、资源,每天在咱们脑细胞社群都有不少的同学之间达成合作,很多时候,认识一位老板朋友和他直接合作,比你闭门造车自己学知识快太多,期待你迟早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