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临近,各大高校的期末考试也进入了尾声。最后阶段,各种“花式”考试层出不穷。在重庆某大学语文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提前知道今天《大学国文》考试结束了,在你走出考场一个小时后,你会遇到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在这一小时内你将做什么?简要说明原因。”
这种“花里胡哨”的考题究竟是“创新”还是“噱头”,能否真正达到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引发舆论热议。事实上,“花式”考试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趣的考题和新颖的考试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的考试压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有创新价值,可以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
那么,这样新颖的考核形式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呢?此前,河南某大学的期末考题包括“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找一个伴侣,并简要说明原因”,“在或李中任选其一。如果她活在当下,你认为她适合什么职业,并简要说明原因”、“杜丽娘园,帮她做个朋友圈”等等。这些问题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要想回答好,不仅需要学生对这些小说和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人物关系、文化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还要在“找对象”、“找工作”、“送朋友”的现实场景中加以运用。这大概就是考点被考官设置的地方。
无论是传统的经典简答题,还是新颖多变的应用题,只要能达到考察目的,都算是好题。逐步探索适合、有效的新的评估方法,也是教育评估体系进步不可或缺的过程。事实上,在很多学科和学习场景中,纸外考核早已不可或缺,新的形式也在探索中逐渐成型。
在广西某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的老师制定了“如何用五块钱的创投基金获得最大收益”的考核方法;浙江某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考试是分组卖拖鞋,期末根据最终销售额打分;化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还有制作一块肥皂。对于实践性课程,新的考核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解决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多元化的期末考试,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诚然,“花式”考核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现有的考核方式依然必不可少。但在新的应用环境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评价新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花式”考题趣味性强,实用性强,成为传统考核方式的有益补充。当然,在设计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符合专业考核的目标和要求,避免强调没有内涵的噱头;评估方法也应反复审查,以确保有效性和公平性。
事实上,“花式”考核作为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形式层面的变革上,更要致力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整体进步。最终目的是从“创新考试”中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刘开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