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要上小学了。对于家庭来说,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她在幼儿园做了两年的午餐任务,终于可以完成了。日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除了免学杂费、教材费等费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日本中小学的“供餐”制度半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幼儿园的这两年,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半个多小时专门用来给女儿准备饭盒。其实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既要考虑食物的营养,又要考虑外观。因为幼儿园的午饭是所有的孩子和老师坐在一起吃的,他们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对比,食物基本上都是凉的,这是当时准备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而且随着女儿小学的入学,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日本中小学的供餐制度起源于1889年山形县私立中爱小学为全体学生提供的免费午餐。起初,它只提供简单的饭团和咸菜。之后,各地开始为一些缺粮的孩子提供定向午餐。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定了学校供餐临时制度法,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实施。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粮食形势的恶化而中断。战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协助下,这一体系重新出现。1952年,随着粮食状况的改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供餐制度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关注缺粮儿童,制定《学校给食法》补贴财政收入薄弱的地方,将所有儿童纳入供餐范围,构建今天日本的供餐体系。
日本的供餐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独做饭,即在学校设立食堂做饭;另一个是餐饮中心的餐饮。也有少数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地位,委托高档酒店负责餐饮,比如京都的同舍小学、立命馆小学。根据日本卫生管理标准,为防止食物中毒,煮熟的便当在10摄氏度左右的冷库中快速冷却,然后运送到中小学茶水间的冷库中进行管理。
根据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学校给食卫生管理标准》,各地方政府对学校供餐建立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京都市为例。食材的选择原则上不能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食品,做到所有食材都可以追溯,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彻底严格的检查。午餐不要用任何冷冻食品,从做饭到学生吃饭不能超过两个小时。每次午餐都要留样,在零下20保存两周,以备检验。每个月的食谱提前一个月发给所有家长,食材、内容、配料、产地等。必须清楚标明。所有的午餐米饭都是京都本地生产的,而且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和特色,食谱里一个月有三四次黑米和胚芽米。为了突出“北京菜”,京都市还在各种节日和传统祭祀活动中提供特色或季节性午餐。如正月“做饭”。
"
为了保证午餐食品的安全,日本还采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措施,就是校长要在学生吃饭前提前一个小时试吃。日本不仅注重食品安全,学校还配备了专职营养师,让营养午餐真正有营养。这些营养师都要求是营养专业的毕业生,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上岗。而且学校还会经常设置营养午餐品尝日、学校午餐参观日等。方便家长了解学校午餐情况。
我女儿的小学,京都郑阳小学,创建于明治12年(1879年)11月,在大正7年(1918年)并入京都普通小学,改名为郑阳普通小学。修义学校的名字来源于《易经》《蒙古修义是一项神圣的成就》,以京都大学国学创始人之一的著名教授菅野直树博士命名。学校声誉良好,但日本中小学普遍实行学区制就近入学,教学以“1
以午餐为例。所有中小学生轮流负责午餐配餐。
责(午餐的烹制和洗涤不属于负责范围)。午餐时间一到,孩子们就穿好浅绿色的大褂,带上帽子和口罩,将沉重的牛奶、饭菜等搬至教室,分发至每位学生。所有小朋友开餐前必须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洗手,然后准备好自己的餐具,由值日的小朋友喊口令,检查双手是否洗干净,是否消毒等。一切妥当后,继续由值日的小朋友喊“いただきます”,然后全体开始午餐。午餐结束后,由值日的小朋友再负责将餐盘等回收回收至配餐室。虽然工作并不复杂,但是这项从一年级开始的营养午餐制度,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生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如此,日本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小朋友不仅仅在学校的营养午餐中学会珍惜食物,而且有很多参与种植和养殖的机会,热爱劳动绝不会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所有的小朋友,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起参与劳动,一起享用同样的午餐,这无形中也给小朋友们传递着一种平等和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