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江苏大学生创业证,江苏大学创新创业管理系统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2021年是中国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共同探讨各校创新创业实践。日前,江苏大学学生处主任杨道健介绍了江苏大学“双创”教育实践,剖析了大学创新的深刻内涵。   

  

  深化专创融合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杨道健认为,高等教育在自身高质量发展和以自身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供给。不仅将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水平,也将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提供切实有力的智力支持。   

  

  深化高校专业化与创新融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融合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者。高校应采取多元化措施和理性引导,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真实内涵,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充实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入手。教师的构成应体现专业性和多样性,应提供更多具有创新创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企业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将实践内容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自身研究成果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最后,要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要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渐进的有机融合,逐步增加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逐步从一般融合向专业融合过渡。同时,要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的需求,强化整体协同效应。   

  

  创新创业教育升级面临观念与现实的双重难点   

  

  杨道健提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升级中面临着理念和现实的两难。观念问题在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现实困难在于高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高校大部分创业课程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或企业管理相关课程老师兼任。他们缺乏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很少接受专业机构认证的创新创业教师培训。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和深度发展遭遇瓶颈。   

  

  其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来看,我们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创造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其次,继续完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不同学科、专业明确教学目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或采用虚拟仿真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他说,江苏大学非常重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学作品大赛中屡创佳绩。今后,学校将继续完善竞赛机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大学生竞争力,丰富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对参与的学生和导师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励和奖金,并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情况作为年终考评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纳入绩效管理指标。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   

  

  杨道健认为,现代大学生充满创新精神,充满朝气,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的挑战充满信心和渴望。大学创业是创业成本最低的时期。当学生的创业想法成熟后,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普遍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具备在公司创业或独立创业的最基本知识和能力。另外,对于在校创业的大学生,学校要配合政府、学校、企业的资源,积极引导和帮助。   

  

  他说,只要学生坚持参加双创大赛,就会有看得见的进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用非常规甚至非常规的方法和视角思考问题,提出有特色的解决方案,这样更容易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设计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   

品德,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