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华网,原题《沙漠里的水稻梦》。
“在这里可以吃两顿免费的工作餐,尤其是米饭,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检测报告是有机富硒大米。”在BOSS直聘的招聘页面上,李少华写下了这则招聘启事。在沙漠里种水稻的第六年,创始人希望找一个助手分担繁重的日常工作。求职者可能要先学会和沙漠交朋友。
2014年8月,水稻竟然长在了沙漠里,这可是件新鲜事。.大清商人李少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科尔沁沙漠腹地。在当地,沙漠水稻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的集中连片,有的生长在农户房前屋后。然而,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沙漠水稻一直没有大规模种植。
_受访者提供_
通辽之行彻底改变了李少华的人生道路。李少华曾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经营三家建材企业,但他一头扎进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梦想着香米。
对于在沙漠中种植水稻,李少华有自己的考虑。一是中国有巨大的沙漠面积,可以通过种植粮食来弥补有限的耕地面积;另一方面
沙地无草无虫,光照充足,能够生产出真正的有机优质稻米。
随着越来越多人才的加入,这个粗犷的山东汉子,正一步步把“百万沙漠变良田”的梦想变成现实。
2014年12月,寒风中,10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滚滚黄沙上嗡嗡作响,底盘冒着热气。
站在一旁的李少华感到有点焦虑。眼看着十多天过去了,按照现在的进度,要按时完成工期显然很难。水稻插秧期只有十五六天。如果通过了,那就是浪费时间。
由于沙漠的特殊地形,有陡坡,低洼,起伏,有些落差达到30-40米,沙土又质地松散,连梯田都没法开,更不要说大片平整土地。
李少华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将整平车安装在激光水平仪上,大大提高了效率,不到20天就完成了预定任务。
下一步是铺设防渗膜。按照沙漠稻的传统做法,沙下25-80cm深处要铺一层防渗膜。
在沙的上面依次铺上土、肥,既保证稻田营养,又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农民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种植自己的植物,但防渗膜很容易被大型机械压碎,像李少华这样的大规模种植肯定行不通。经过反复试验,李少华发现如果防渗膜没有损坏,深度应该增加到
80-120 cm。
防止损坏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膜每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埋得太深会增加建设成本。李少华要求相关企业共同开发改进的防水膜,这种膜可以使用30到50年。
沙漠里的天气不好,尤其是在插秧的季节。当强风吹起时,保育棚可能会被吹倒。为了防风,李少华重操旧业,找来结构钢自己焊接,加固后的大棚结实多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创业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在秧苗插入稻田不久后,稻苗出现了大面积地倒伏和死亡。
李少华烦了。正是因为沙子干净,他才选择了沙漠水稻,水稻里没有引起疾病的病虫害。原因是什么?
李少华猜测这是由于野外缺氧造成的。这位初中毕业的山东人达汗,读了100多本农业方面的书,但在已经碾过的稻田里,没有一棵秧苗倒伏。
十月,收获的季节来了,金黄的稻子看不到边。每天,李少华都会带着抑制不住的微笑巡视稻田。
然而,当工人估算水稻产量时,他们发现沙漠水稻的亩产量只有250公斤,只有普通水稻的一半,但成本却是普通水稻的近3倍。
已经为沙漠大米注册了“沙粮哥”商标以备不时之需的李少华,在网上以每公斤31.6元的价格卖出了首批30万斤大米,获利近300万元。
7ffb74302900f131691df832c' />品质高、口感好,是沙漠水稻高溢价关键所在。
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商业回报,李绍华决定要在科尔沁沙漠深耕下去。2015年10月,站在黄金分割线上,一面是稻穗的绿,一面是远处的沙漠的黄,李绍华许下了要在有生之年内种植百万亩沙漠水稻的诺言。“现在我51岁,按能活到80岁算,还有30年的时间,一年增加3万亩种植面积也就够了。”李绍华说道。
2018年,李绍华把黑龙江公司全部卖了,全部投入到沙漠变良田的计划中,农作物也不局限于水稻,绿豆、黑豆、红豆、土豆都有,如今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万多亩。
李绍华深知 沙漠水稻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
如果继续将公司放在通辽很难招募到优秀的人才。今年,李绍华把公司的总部搬到了深圳,他计划要在深圳成立实验室,招募优秀的研发人才。
公司进入深圳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搭建团队,过去靠熟人推荐的招聘方法失效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将岗位上传到BOSS直聘,主要是销售和管理。
如今水稻又到了成熟的季节,李绍华更忙碌了,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不是在招人,就是在招商。
李绍华将继续追寻自己的稻香梦,沿着梦的方向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