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创业”之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而是一场需要重组和争取的无限博弈,不断前行。
大多数人创业是为了摆脱老板的自由,创业的挑战让创业的人因为冲动Emo。
2.企业家不能只是商业专家。如果他们只扮演这个角色,会死得很惨。还不如回去工作。
这也是大多数人不能创业,也不想创业的原因。他们比企业家更清醒,更少冲动。他们被迫意识到,创业不仅需要交易员的气质和技能。
3.所有的企业家都必须在得到结果的交易者(商业专家)、异想天开的企业家(战略)和无情务实的管理者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
4.以公司为最终产品,而不仅仅是这个公司的业务,业务会发生变化,公司会在变化的过程中进化,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长期价值的“资产”。这是我们的杠杆。
5.真正伟大的公司不是由“精英”组成,而是由组织起来的普通人组成,而企业家是普通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组成系统。
6.公司无论大小,一定会横着倒,要往前走,在客服困难中不断创新。
7.公司和个人都一样。对于工作,需要“创新-量化-统一管理”的循环。
具体注意事项。
01,
耐心是第一步。
所有因为“创业冲动”而选择创业的人,都经历过同样痛苦的过程。
一开始大家都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没多久事情就变得越来越糟,然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
正在遭受“创业冲动”的职场人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并把它变成了事业。
他们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一个世界。他们发现,
曾经出于兴趣而选择的职业,平白无故有很多奇怪又令人不安的杂事,完全变成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02,
所有进入商界,想创业的人,必须有三个身份:
企业家、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同时肩负着这三种职能。
03,
企业家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他们最擅长处理未知的事物,加速未来的到来。
对于创业者来说,大多数人只能充当他们实现梦想路上的绊脚石。
04,
与企业家人格不同,管理型人格相当实用,体现的是实用主义。没有管理者,就没有计划,更谈不上秩序。
企业家渴望控制,而管理者最渴望严格的秩序;
企业家主张变革,而管理者忍不住想维持现状;
企业家总能从各种事件中找到机会,而管理者只看到问题。
管理者习惯于让一切保持有序的状态,而这一切的创造者就是企业家。
经理就是那个跟着创业者,替他收拾烂摊子,收拾现场的人。
没有企业家,管理者将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企业家的改变和破坏,管理者将失去工作对象。
没有管理者,成就事业就是扯淡,因为没有秩序;
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创新,世界就死了。
05,
专业人士是将一切付诸行动的人。
“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自己动手。”这是他们的工作信条。
专业人士根本不在乎所谓的想法和创意。他们只对“如何做事”感兴趣。
对他们来说,一切思想只有合理,成为方法论,才具有一定的价值。
06,
通常,企业家会不断提出另一个“伟大的新想法”,只会把一切搞得一团糟。
另一方面,它们也会为专业人士创造许多新的有趣的工作机会,因此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共生关系。
07,
在大多数情况下,
小创业者会留出10%的空间给创业者,20%的时间给管理者,70%的时间给专业人士。
三者对应创业公司CEO、战略、管理、业务。
08,
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按照所有者的需求来运作的,而不是按照公理所陈述的公司需求来运作的。
09,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专业层面想要的是与之相反的东西而不是成长或改变。
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一个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自在,不受老板束缚的地方。
10,
公司和老板是一体的,根本分不开。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你就是公司,公司就是你。
11,
从专业人士(操盘手)到公司经营者,这是每个创业者都需要经历的痛苦。
12,
每个企业家都在玩一个游戏,建立并有效地经营一个小企业。为了在游戏中获胜,你需要安抚你内心的企业家,为他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条件。
同时,你也要全力支持管理者的发展,使他能够施展自己的领导才能,通过井然有序的工作,用能够有效站出来的行动实现创业者梦想。
13,
所有的创业者都需要明白,需要把公司做成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只是业务本身,如果局限于业务本身,那就是操盘手(专业人士)在做的事情,这一点要相当注意。
14,
真正伟大的公司都不是由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建立的,它们的建立者其实都是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普通人工作的系统都是出类拔萃的。
15,
小老板总是希望雇佣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他们相信这样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简单(可以游手好闲,当老板,实现创业梦想),
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公司渐渐变成了员工各种怪想法的试验田,而他们的个人情绪就成了公司发展的风向标。
一个公司从小作坊变大的第一步,是杀死精英专业主义,让流程、体系、制度替代,让最初阶的人交付出稳定、匹配价格的客户服务。
Exactly,但是不适合最近流行的 IP 哈,IP 就是个人燃烧的英雄主义,但其他工作室逻辑的都是这样。
16,
创业老板要持续为此努力:
做一个系统。即使是最普通的员工,也能在这个系统里做出不平凡的工作。
17,
业务要管得好,必须要遵循「创新、量化、统一管理」三个步骤循环往复。
所谓创新,最开始的创新就是发现机会;后续的创新可能是发现新业务,或者改进新业务;
所谓量化,就是在已经稳定的业务基础上,拆解出我们要做的各种流程,然后量化工作内容;
所谓统一管理,就是基于量化标准统一管理,让工作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我们必须要有这三个步骤,不至于毫无章法,又不至于死气沉沉,都是平衡的。
18,
与上面的流程对应,小朋友如何从学徒成为一枚熟手,然后成为专家,然后循环往复的呢:
学徒和熟手不可分割,就好像他和他的过去,熟手成为熟手之前,一定经历了漫长且动态的基本功训练,他们枯燥寡淡痛苦冗长,差点想放弃。
坚持下来了,让工作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之后,游刃有余如庖丁解牛一般,可以进入心流,意味着由学徒进入熟手。
可是熟手要如何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反复继续练习,然后这个阶段需要更多思考,复盘,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成为这个领域的一点点专家。
转过头看,时代又变了,又有了新的东西,于是又成为了学徒阶段的自己,学习 - 强化练习 - 熟练之后创新和思考 - 基于此继续学习。
这是理想的职场人的路径,大部分年轻人折损在学徒阶段,因为「不耐烦」。
真的不是 PUA,没有 3 年左右的苦功夫,啥都出不来啊 [得意]
19,
战略清晰、执行坚决,是成功的关键必要条件。
20,
任何创业者都应该清楚,公司只是你自己实现个人使命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你需要借助于公司的帮助来丰富生活,而不是让它来消耗你的生活精力和热情。
21,
任何标准都好过没有标准,当然会变化,但是重要的是,你需要想法
22,
你会发现美国人做公司特别实用主义,他们会真的知道,
创业不能自嗨,创业是服务于生活的,创业者选择了创业只是为了服务于自己想要变得有钱、或者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渠道。
因此公司自然而然应该被当作是一个产品、一个资产,而不是一路伴随的东西。
这样的心理逻辑,就不会像中国的中年创业者那么苦大仇深,决心慢慢但苦大仇深,就非常非常容易动作变形。
生活是全部,创业是子集,创业不是目的和结果,是实现价值、实践使命的手段。
23,
创业者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精神力量,因为那是你工作和生活的支柱。
学习[点亮平安灯][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