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精神访谈,广谱式创业精神要从学生做起

  

     

  

  103010海报   

  

     

  

  103010海报   

  

  80后、90后《奋斗》和《青春斗》相隔10余年,却有着“近似”的青春表达。   

  

  003010年初,四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男生,在毕业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举动。他们寄托着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失望,带着这样倔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让当年的观众从《陆涛》中投射出自己;03010的开场也是一样。四个即将毕业的女生,面临着升学、创业、毕业的新困难。   

  

  都说一代人的青春长得像另一代人的青春,但《奋斗》和《青春斗》对应的两代人的青春似乎没有本质区别。一腔热血被不断泼冷水,却依然骄傲而坚决地继续上路,选择自己舒服而有意义的样子好好生活。这是一串“斗”的基本逻辑,也是这么多年青春剧不变的母题。   

  

  需要承认的是,中国青春剧永远逃不过两条叙事路径:要么没有残酷,要么没有青春,在各种奇观的叙事下,揭示的是“青春”最被拉伸的意义;要么格局微缩,一人一念,像“夏琳”“向真”这样的“小人物”撑起半边天,弊总是大于利,不容易让所有人感同身受。   

  

  但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容易被接受,至少更“现实”。毕竟在中国结构极其复杂的观众群体中,也有具有广谱娱乐传播价值的电视剧,所以需要在一地鸡毛中寻求“典型青春”的可能路径。换句话说,《奋斗》和《青春斗》虽然是面向所谓80后、90后的青春剧,但在现有的电视收视环境下,其实是面向所有观众的。   

  

  “典型青春”就是说大家都能理解的“青春”,对应的是基础剧结构中母题的社会共识。在青春剧里,这种共识对应的是所谓的事业和情感的成长选择。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这种“典型的青春”还在不断被放大。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转折点上,有一种大家似乎都不担心人性的叙事,或者有点矫情又有点“演技”的叙事,背后其实是很多人直接面对的现实。   

  

  但“典型青年”并不意味着条条大路通罗马。之所以“总说常新”,也源于时代的不同,使得不同阶段的青春叙事都有反复讨论的空间。在一个相对共同的文化特征下(80后、90后、00后的社会环境性质相似),我们可以找到具有显著精神特征的一代人,这是这一代人独有的青春。   

  

  《当代青年的戏剧》是在对“典型青年”的求同存异中完成的。当时《奋斗》是这么做的;虽然今天的《青春斗》面临着巨大的争议,但可以看出,人们在“共识”中努力寻找差异。   

  

  如果是在现实主义的语境下,没有青春是“意料之外”的。这也决定了青春剧一开始不应该是视觉奇观。《奋斗》中的鸡毛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但已经是以《青春斗》为价值核心的两套结构化情境了。剧中,以向真为代表的社会新人少了一点80后的傲慢,多了一点90后的乖张。有人说《奋斗》的人虽然总是缺乏安全感,但一般都是上升趋势的精神基调。另一方面,《青春斗》,“理想”成了一条蜿蜒的路。不能说他们没有,但是周期性的摇摆不定和冷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90后的生存困境,“意愿虚无”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时代症候。虽然在预期的结局里肯定是缓解了,但是被电视剧指出来了,此时此地也是一种刺痛。   

  

  这种“不负责任”背后的觉醒和成长,才是一部青春剧真正需要完成的价值诠释。003010播出的那一年,无数年轻人就这样引起了共鸣:哪怕有一段“毫无意义”的时期,只要最后指向“绝望”,在挫折和艰辛中重新审视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价值,也是所谓值得的青春。就像《青春斗》李南下与复婚时突然醒悟,“责任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必须做什么”;也是《奋斗》。这是真的。“在过去的六年里,我失败了。我没做什么成功的事,但我成长了。”   

  

  没有哪种青春是无根之水。80后和90后,《奋斗》和《青春斗》,相隔10多年,其实对青春的表达完全不同。   

  

  何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