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非遗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非遗传承面临着公众知晓率低、人才缺口大的困境。令人惊讶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批海南非遗传承人和民间爱好者“登陆”了Tik Tok平台。他们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推动海南非遗及相关产品走近大众和市场。(《海南日报》年9月13日)
你会去长江李村欣赏花甲老人制作的陶器吗?你会去儋州农村看一个姑娘做糖吗?也许不是,但当这些“能工巧匠”拿起手机走进屏幕时,却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网友围观,为他们点赞。在短视频平台上,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再次回到大众视线。这些充满烟火气、人情味、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为民间或偏远村落的传统工艺打开了世界,让人们看到了非遗技艺的未来。
在短视频平台“出圈”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引发争议。有人认为非遗传承打磨技艺,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人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看到了才需要。只要有利于技艺传承,就应该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非遗技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被人们所需要,它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事实证明,当非遗传承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当老手艺和新媒体相互碰撞出火花,不仅不妨碍非遗传承,同时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同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为老字号打开了新的市场,让传统技艺既好又受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李锦、琼剧、文昌鸡、椰雕、土糖制作.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展现了风土人情,富有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短视频的相遇,与其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在年轻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上走出圈子,是非物质文化主动拥抱时代,走出自恋的“闺房”,回归当下语境和生活的体现,从而催生出文化传承的新气象。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有跨越山海的力量。一位纪录片导演曾经说过,“好的内容和新人是没有差距的。”关键是,我们需要保持“匠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现代邂逅”。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共鸣的视角,让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出“美与美”。非遗技艺自古以来就是弹性的,一直是“变来变去”,才能在文明史上继续存在。与短视频的相遇,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起点。我们期待更多的“现代邂逅”,让非遗技艺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邓宇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