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吃货调查问卷,素食客户意见调查问卷

  

  我的家乡是德州市平原县,一个小巧玲珑的县城。   

  

  说实话,我们小镇不大。但是这代人更讲究吃。尤其是过年前,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定要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开始采购。鸭、鱼、牛、羊肉都是货比三家挑选的。也有年复一年直奔老店的熟客。   

  

  在新年,这里的习俗是包饺子。各种馅,自己选,爱吃素,一年四季清静。爱吃肉的会包白菜、韭菜、茴香、牛肉、大葱、胡萝卜、羊肉,比较讲究的家庭会包好几种。在我妈家,我妈每年都会包两三种馅料。   

  

  过年后,开始蒸馒头、小笼包、枣糕。枣糕最省时。擀好面团,切好花刀,把煮好的红枣或者买来的蜜枣一颗一颗擀好。然后把裹在被子里的枣一颗一颗排好,围成一个圈。这是基地。然后逐渐减少,第二层叠在第一层上,一定要小于第一层,露出第一层三分之一的脸,一般是最上面一层的日期。所以枣糕的大小取决于底盘的大小。   

  

  我们称之为“步步高升”,意思是一家人幸福吉祥,步步登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蒸几个以求好运!蒸年糕也是这里的必备面食。买了粘米线,包了几个枣,放锅里蒸!甜糯糯,大人小孩都爱。   

  

  蒸完各种面食后,从26日左右开始,家家户户都会开启炖肉、煮肉模式。巷子里,院子里,到处都是肉的味道。各家都会准备各种肉,做同种。   

  

  一直到腊月二十七二十八,炒货才会玩。平时我们要炒的就是油香。做好的面团,擀成圆形片,放入平底锅,会鼓成一个大圆盘。家家户户都爱吃。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也不敢吃太多了,但人们还是保留着这个习俗。咬一口,外酥里嫩,很饱满。   

  

  脆果,也就是百叶窗,是用糖和面粉做的,甜丝丝的,切成一块一块的,舀出来两块,缠绕拉一下,放进油锅里,很快就变硬了。当它被捞出来的时候,几乎是碰不得的。一拿下来就掉,又脆又甜。小时候很喜欢。   

  

  第三大炒品是炒藕盒。我们这里的炒藕盒有两种馅料:一种是豆腐和香菜。一个是羊肉大葱。活面糊是个技术活。面糊要捣成鸡蛋,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用筷子夹起来,然后不停的往汤里流。那就炸掉它。菜,肉,豆腐,莲藕闻着都流口水。还有一个是油炸素丸子。白菜萝卜都可以炒。有的家庭还会炒红薯蜜食和红薯丸子。煮熟的红薯放凉,加入面粉揉成面团,可以做出很多形状。因为红薯粘手,大家都喜欢揉成团,有的还切成菱形块。在油锅里炸,外脆里嫩,香甜可口。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年前,蒸面食、做炖菜、炒货之后,第四大工作是年夜饭。大年三十照例包好第一天的饺子,放在一边,开始准备年夜饭。提前炖好鸡鸭鱼肉,选几个不太油腻的菜,再做几个有名的素菜。   

  

  这是除夕的最后一餐。吃多吃少没关系。重要的是仪式感。这是一个天黑前到处鞭炮齐鸣的夜晚,也是直接把人带入新年的最彻底的夜晚。这个年夜饭是一个家庭所有想法和技巧最完美的呈现。它的菜品,审美程度,敬畏之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   

  

  其实菜和平时一样,只是摆菜的时候尽量摆出各种造型,连用的器皿都是柜子底下的那些。吃素,尽量满足全家人的口味。   

  

  除夕是对旧年的宣告,是虔诚的等待,是对未来和美好的欢迎。   

  

  (1)新年问候   

  

  晚饭后,看春晚。通常最迟123,336,000后,各地鞭炮开始稀稀落落。无论多么兴奋或难以忍受,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下一个午夜入睡。因为明天早上的拜年还是一份工作。   

  

  天还没亮。在农村,要早早打开院门,在迎宾桌上摆好糖、瓜子、西瓜子、香烟等零食。一放上鞭子,赶紧包饺子。突然我听到院子外面有很多人。一群二三十个年轻男女被一个稍微有威望的领着,说:“叔叔,阿姨在家吗?新年好!汕头!”随着这一喊,呼啦啦一群人匍匐在地,主人家赶紧跑出家门。就像拍电影一样!   

  

  主持人会赶紧上前搀扶领导,“进来坐,吃糖,抽烟,吃瓜子。”通常主持人会给领导点根烟,看看这个,拍拍那个。小男孩一般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女主人会迅速把糖放进孩子的口袋里。“这脑袋长得真快,好好学习!”有的孩子会赶紧往口袋里塞,有的孩子会说:“我憋不住了!”   

  

  抽了几口烟,领导就会以“别坐了,还有几个没拜呢!”你是第一个!”说着一个转身,那群人得到了暗示,从房子的门口到院子的门口呼啦一下就涌出了院子!   

  

  就在这个时候,我又听到了对面,或者说前院传来的声音。几个男人拜年后。家里安排妥当的娘子军出发了。女性的拜年方式与男性不同。如果说男性拜年是速战速决,那么女性拜年就有点像检查工作。他们真的去家里坐了,仔细看了看你们家买了什么糖,今年你们家买了什么东西,大人小孩都穿了什么新衣服。他们里里外外看了个够,才满意地离开!   

  

  (2)初三初四回娘家。   

  

  如果结婚了,家里就剩下一个父母,第二天回娘家。家里父母健在,初三初四回父母家。   

  

  正如《回娘家》这首歌里唱的:“左手有鸡,右手有鸭。”我们这里一般不带这些东西。几年前就寄给我家了,但是已经寄出去了。你不能空手回家,然后带两瓶酒或者一盒牛奶。或者加一点水果。就像平常的探访一样。   

  

  孩子穿上新衣服,梳洗打扮,女人最开心。忙碌了一年,回到父母家给父母拜年,说不出的开心。   

  

  一进门,父母已经在等着了。妈妈们有说有笑。老人照例给孩子压岁钱。女人通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父母年纪大了,自己留着是个极好的主意。但是老人不在乎。   

多少都要塞给孩子,嘱咐孩子买点好吃的,好好读书!

一家人其乐融融,老人们会把年前蒸的枣糕,年糕,煮炖的肉,炸货儿的各样都端上来,包括年初一女儿在家没吃到的饺子。那几个饺子,是老人的一份心哪!

吃过午饭,一家人打打牌,搓搓麻,聊聊天。和老人叙一叙,直至太阳偏西,才恋恋不舍地离家。

(三)初五.初六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

初五,初六,走亲访友。每个小家派个代表,也可全家出动,姐妹几家,凑成一桌七八人,就浩浩荡荡直奔姑舅娘姨家。那头姑舅娘姨家,也早早在等候。

进门先问候长辈,一年到头,有的只见一面。小辈儿见面也很亲。“姑舅亲,姑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是老年俗话。有老一代牵连着,小辈儿们自然就觉着是一家人。大家交流的话题也是这一年都忙的啥?谁过得好?谁咋样?孩子学习咋样?好像不抖漏个底朝天,就是不实在。

说着拜年的话儿,喝着过年的酒,老人们拼命让,一年来一回,不让喝足,可不行。男人们通常容易喝多,倒头炕上呼呼大睡的有之,话越说越过的有之,女人批评男人没出息喝多了,男人发恨明年一定不能多喝。可明年这样的场景继续上演。等酒醒的差不多了,临近傍晚时分,才离开。一顿饭吃一天。

(四)正月十五,踩高跷。

时间哩哩啦啦,就到了正月十五。这一日,大人孩子都盼着大晴天。因为这一天大街小巷只要不下雪,就有秧歌队和高跷队出来活动。九点钟不到,街上已经人山人海,那些身着花花绿绿彩衣的秧歌队拿着五颜六色的扇子,踩着同样的鼓点,一扭一扭的跳起来。

技术活儿是高跷队。平衡感不好的人根本做不了这个。据说他们是年前就开始排练。这里面也是有绝活儿,踩着翻一个跟斗,接着扭。队伍里总有一个丑婆模样的人,打扮得怪里怪气,动作扭得极为夸张,还有一个傻小子模样的人,两人边踩边逗趣。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下,再加上表情和特殊的装扮,总会逗得大人孩子哈哈直笑。

这是年的闭幕曲,这一天人们要尽情地看,高跷队在几条主要的干道来回踩。

人们跟随着高跷队,似乎跟随着年,似乎抓着年的尾巴,因为过了这一天,年便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