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贵州各学校积极探索落实措施,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特色动作有亮点,确保“双减”取得实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世界各地的学校是如何推进“双减”的
实施阶梯作业,优化作业内容。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贵阳市云岩区新建小学
实施阶梯式作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有效作业,根据学生实际优化作业内容.贵阳新建小学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学会回归校园,回归本真。少量的日常定量工作。有“日读”、“日算”、“日问”,巩固学生的基础和技能。分级操作。“作业超市”从学生个体和群体需求出发,设计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完成要求的作业;基础作业,立足教材,面向整体,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还有探究作业、复习作业、实践作业、定制作业等。即注重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联生活作业。利用学校环境和文化氛围灵活设计作业,融入生活元素,如测量学校计算面积、观察季节、超市购物使用硬币、拍照做留言簿等。结合节日和节气元素,了解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工艺、传统美食等。从而使我们的作业丰富多彩,有趣。
课长匹配,AB两级服务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遵义市正安县第五小学
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分A、b两个时段,正安县第五小学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A期间,进行阅读/唱歌、写作和家庭作业辅导。5分钟“读书/唱歌时间”,师生一起读《和美诗韵》,一起唱红歌、儿歌、儿歌;10分钟“快乐书写时间”,统一书写生词,让学生在规范书写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45分钟的“轻松作业时间”,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上完成的面对面批改,完成不了的个别辅导,以及“错题集”对错误作业的纠错和补救。协调分管学科的班主任对作业进行统筹管理,每天公示作业清单,严格控制总量。每周三定为“无书面作业日”,合理安排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实践作业。B期提供“艺协”特色课程服务。学校开设艺术人生、育林文远、运动世界、创意天赋、农耕烹饪技能五大类28个项目课程。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
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推动“双减”的实施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二小学
六枝特区郎岱镇第二小学积极探索如何以丰富多彩的社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双减”的实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资源设备、教师特长等综合条件,学校设立了舞蹈、象棋、创客、书法、手工艺、美术、拼图等26个社团。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分组,每周五下午2:00-4:30开展活动。全校教师都参与社团组织的管理,90%以上的学生都能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从而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教师制定活动计划——学生选择社团制定个人计划——师生共同思考、给予
作辅导培训,同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郎岱古镇文化的古朴魅力,自觉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承者。
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减轻家长负担
安顺市普定县玉秀街道波玉学区

普定县玉秀街道波玉学区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阅读与写作”“音乐鼓号舞蹈”“田径运动”“劳动教育”“校园啦啦队”等丰富多样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每组设有组长,由组长制定方案带领组员共同实施。阅读与写作活动,低年级小朋友从基本的看图写话开始,让学生先爱上看图,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动笔写出来,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是从阅读开始,通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和体会,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学校组建了音乐、鼓号、舞蹈队,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并安排专门教师训练队员,立志打造一支专业的鼓号队。学校还组织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校内劳动实践,如外出挖地、播种、除草、施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校内则主要是缝沙包,缝补衣服等等,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

用“足”力为“双减”助力
毕节市大方县

大方县以足球为抓手,大力发展体育素质教育,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实。大方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31个足球运动场,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特色,形成惠及全县中小学的足球教育体系,还引进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青训学校――恒大足球学校。对标恒大足球学校青训标准,在大方天河实验学校建立了具有广州足球元素的贵州第一个足球青训中心,同时在城区学校设立青训中心训练点2个,每周一至周五课后开展一个半小时训练,辐射带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足球教学活动。利用足球“青训中心”平台,在全县各校积极开展足球运动训练,组建了学生球队65个,以大方天河实验学校、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等学校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县各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艺术节,春、秋季运动会和校园足球联赛,推进体育素质教育在全县全面深入开展。同时,依托各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法制安全等走进校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着力推进“5+2”课后服务全覆盖
铜仁市江口县

江口县着力推进“5+2”课后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各学校参与课后服务学生数达5000人、教师数达400人。各校结合实际,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开设内容囊括传统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社团高达20余项,呈现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彩局面。县第二小学,足球社团课后服务开展有声有色,县第三小学,书法室设备齐全,书法社团活动频频。除传承传统文化和热门体育项目之外,各校均在积极开发课后服务校本资源,如镇江完小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积极编排拉丁舞,将流行舞蹈融入校本研究,填充了县除民族舞蹈金钱杆、瓦寨锣鼓之外的空白。各学校既传承了原有的书画、古筝、戏曲等传统热项,也延续了足球、排球、舞蹈、鼓队等艺体强项,还增加了电子积木、机器人、计算机画图等科技新项,课后服务内容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上作了全面考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双减”之下让阅读成为“悦读”
黔东南州岑巩县第二小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契机。岑巩县第二小学积极开展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公开课和课后群文阅读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中层次的阅读教学。学校利用晨读、午读、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阅读活动,班级内还开展了建立阅读积累本、绘制读书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故事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会对群文阅读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在课堂中具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还会组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开启精神和心灵沟通之旅。此外,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了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群文阅读社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用丰富多样的读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悦读”成为“双减”之下的“加法”。

开设“第二课堂” 兴趣引领成长
黔南州福泉市

福泉市各校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设计制定课后服务,根据学生特长、兴趣和爱好,分级分类开设“第二课堂”,让所有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福泉市第一小学,开设了足球、舞蹈、篮球、绘画、茶艺、轮滑等形式多样的兴趣课程与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第二课堂”找到喜爱的课程。操场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训练;舞蹈室里,学生们伴着欢快的音乐跟着老师认真练习舞蹈动作;茶艺室里,同学们举止优雅,学习习茶礼、奉茶礼、品茗礼、谢茶礼。而福泉市第二小学则结合学校特色及教师专业特长、能力,开设了趣味英语、太极拳、朗诵、棋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开展童趣教育,寓教于乐
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十小学

“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兴义市第十小学把丢手绢、抓子儿、 蹦弹珠、跳海、斗鸡、打四角、打陀螺、翻花绳、掷沙包、踢毽子、捡小棒、拔河等13种童趣游戏创造性迁移到教育活动中来。活动结合语文课、班队课及课外延时服务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们在童趣游戏中快乐学习,实现教育返璞归真,寓教于乐的效果。学校打造的童趣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童趣、童声、童艺”为显性,“童心、童真、童实”为隐性。“童趣”即是以儿童游戏为抓手,锻炼学生的动手及独立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童声”即是通过开展朗诵、歌曲等有声活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童艺”以学校“开心农场”等为阵地,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培养学生劳动、手工等综合才艺;“童心”即培养学生的静心、恒心、善心;“童真”即引导学生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童实”即教育学生待人诚实、学习扎实、生活朴实。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聚焦核心素养的童趣文化工作建设成效明显,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双减”,贵州在行动!
来源:贵州省教育厅原创首发,素材来源于各市州教育局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贵州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