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项目优势分析,机电一体化创业项目

  

  本报讯(通讯员王良、郝立波)“专业与企业一体化”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教学与生产之间的壁垒,使专业与企业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共同体。2014年以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专企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融合培养人才,为先进制造业服务。通过在专业教研室设立公司,公司为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人才培养和运营发展两大功能。以“真学真做”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的思想是服务于先进制造业,从运营管理、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多方面发挥企业和专业的优势。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融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建立“企业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了实现培养先进制造人才的目标,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真实工作经验和技能。为突破“统而不统,融而不深”的校企合作现状,2014年,我院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5名教师按照股份制组建公司,自负盈亏,自主管理,自负盈亏。首先,公司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本任务,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前提下,积极服务社会,保障企业生存发展。校企共同打造了“真实项目-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教学环境。学校提供公司办公、生产、教学用房,在综合实训室设计足够的工位,满足学生实训要求。企业根据生产项目的需要,及时更新实训室和校园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用真设备、真环境培养真技能,为学生零距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专兼互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企融合”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公司人员由教研室11名教师和外聘的全职员工组成。教师和企业员工有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的项目和教学活动。首先,专职教师利用项目制参与公司运营,提升公司生产力,同时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素质;其次,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员工教学能力,师生双向互动成功打造了一支稳定、可靠、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型”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建立专业与企业人力资源共享、互利互赖的深层次合作机制。   

  

  改革“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实行“工学交替”,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后,集中到企业实习一定的集中时间段。但这种形式往往导致工学关联不强,实习后缺乏反馈教学机制,导致教与学的效果不强。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中,深化了“工学交替”的形式和内容。基于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的一致性,再加上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统筹安排的优势,可以有效保证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生产建设的交替进行。学生在学校通过实训考核后,可以到实际工作岗位参加工作。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还要负责企业建设的绩效考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回归学习,强化技能。这样,基于同一项目的“工学交替”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生产实习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的受欢迎程度。近年来,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