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心理发展需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妥善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调节情绪等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目标,始终坚持育人的初衷,积极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心辅导活动的教育理念
团队合作,定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教师也需要注意课堂内外的互补,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也需要注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10101《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学校要鼓励教师善于捕捉学生中的德育亮点,及时科学地调整教育思路,努力提高德育实效。还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中小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普及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认识,逐步提高心理素质。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style="text-align: justify">4、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心理健康的课程落实到现实,而不是空话和畅享,利用班会或团队心理活动课等时间,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5、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通过大队部的系列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窗、讲座、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队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6、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妥善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考虑实际情况,建设校园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装饰工作和配置工作,坚持开放心理咨询室,积极为在校师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尤其是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可以尽快地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让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把已有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为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而做出不懈的努力。